胤禛
【注释】 ①耕图:即《耕织图》,为宋代陈造所作的农事诗。二十三首,指《耕织图》的二十四幅诗作中的二十三幅。 ②渍(zhī):浸泡。 ③檐虚:屋顶因雨水而显得空荡。 ④声殷(yīn):舂谷的声音响亮。 ⑤寒扃(jiōng):紧闭的门闩,表示寒冷。 ⑥玉色:比喻谷物的颜色。 ⑦珠光:比喻谷粒的光泽。 ⑧蒸炊:做饭。 ⑨农祖:农业之神,此指农夫。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古诗
织图二十三首浴蚕 百舌鸟初鸣,再眠蚕在箔。 陌桑青已柔,堤草绿犹弱。 正宜旭日和,惟恐春寒作。 妇忙儿不知,枣栗频啼索。 注释: 1. 百舌鸟初鸣:百舌鸟开始鸣叫。 2. 再眠蚕在箔:再次醒来的蚕落在了箔上。 3. 陌桑青已柔:路边的桑树已经变绿了。 4. 堤草绿犹弱:堤坝上的草还只是嫩绿色。 5. 正宜旭日和:正好有太阳照耀。 6. 惟恐春寒作:只怕春天的寒冷天气。 7. 妇忙儿不知
织图二十三首浴蚕 【注释】: 1. 织图:即织锦图样。 2. 二十三首:指《诗经·小雅》中的《七月》诗,共有二十三篇。 3. 今春寒暖匀:春天的气候冷暖适中。 4. 南陌条桑好:南边的路旁,桑树长得很好。 5. 箔上叶忧稀:箔上的叶子稀疏。 6. 枝头采戒早:树枝上采摘时要小心。 7. 阿谁红粉妆:是谁在红色的花下化妆。 8. 寻芳踏堤草:寻找美丽的景色,走在堤边的小路上。 【赏析】:
诗句解读和译文: - 西成已在望,早作更呼欢。 注释:西成,指丰收的希望;已望,已经可以期待;早作,提前开始工作;更呼欢,更加兴奋地准备。 译文:丰收的季节已经可以预期到了,我们已经开始提前忙碌起来,兴奋地准备迎接丰收的到来。 - 刈穗香生把,盈筐露未干。 注释:刈穗,割取稻穗;香生把,稻穗散发出香味;盈筐,装满了筐;露未干,露水还未干透。 译文:稻穗散发出诱人的香气,已经装满了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农民耕作的诗。下面逐句解释: 1. 力田欣有岁,晒稻喜晴冬。 - “力田”指的是勤奋的农夫,“欣”表示喜悦,“有岁”意味着丰收的年份。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丰收年景的喜悦之情。 - “晒稻”是指在阳光下晾晒稻谷,“喜晴冬”则说明是在晴朗的冬季里进行晒谷的活动。 2. 响落连耞急,尘浮夕照浓。 - “响落”可能指谷物在收割后落下的声音
【注释】 1. 耕图:耕作的图样。2. 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南方。3. 糠秕:稻麦等谷物的外壳。4. 干圆:指谷子,泛指庄稼。5. 县吏:县衙的差役。6. 狼藉:杂乱无章的样子。7. 俯仰惭:因贫穷而感到羞愧。 【赏析】 这首诗是说,农人们辛勤耕耘之后,收获了满满的一车粮米,却因为租税繁重而不得不把它送到官府去缴纳。虽然如此辛苦,但他们还是能够避免被逼得家破人亡,不至于在贫穷和羞愧中度日
【解析】 此诗写农事,以“早”“多”为线索,描写了农家春耕的情景。全诗语言朴实,意境清新明快,表现了农家对勤劳的赞美。 【答案】 译文:野路上寒霜风早到,柴门里夕阳多照人。舂米声和邻家传,杵棒声和豳歌相应。一筐筐稻谷倾满了筐,晶莹雪珠满箩筐。可怜他们辛苦得,老来还把双手摩挲。 注释:①豳:地名,在今陕西省旬邑县东,是周族发祥地之一。②颗颗:粒粒。③篚(fěi):盛粮食的器具,形似方形的提包
【注释】 耕图二十三首:指《耕织图》。耕图:指《耕织图》的图画。浸种:指《耕织图》上描绘的一种农事活动——春播。 治粒频求洁:治米,是把粮食中的糠皮、砂石等杂质清除干净,使之洁净。 筛风当户北:在屋子北面开一个小窗,用筛子筛去从窗口吹进屋里的风。 避日就檐阴:在房屋的南面,用伞或席子遮挡阳光。 一饱功非易,终年力不禁: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难以获得丰收。 君看圆似玉,我爱胜如金:比喻说
注释: 1. 勤劳临岁暮,入囷及良朝。——勤劳到了年末,谷物进了仓。 2. 墉栉宁奢望,储藏幸已饶。——仓库的屋顶整齐有序,储备已经很充足。 3. 赋完农有暇,门静吏无嚣。——税赋征收完毕,农民可以休息,官府安静无事。 4. 苫廪牢封固,无虞雨雪飘。——苫盖好的粮仓严密封闭,不用担心雨雪侵袭。 赏析: 这首诗是描述农事结束后,农民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诗人以勤劳、丰收
这首诗的译文是: 耕图二十三首浸种 艺术夺自天工,人勤地力加。 桔槔声振鼓,戽斗疾翻车。 灌注畦旋满,呕哑日欲斜。 况兼风露美,篟篟吐新华。 注释解释如下: 1. 艺夺天工巧:这里的“艺”指的是农耕的艺术技巧,而“夺”表示这种技巧超过了自然的天工。 2. 人勤地力加:意思是通过人类的勤劳,土地的生产力得到了提升。 3. 桔槔声振鼓:桔槔是一种用于灌溉的工具,当它工作时会发出类似鼓声的声音。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