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德明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题目为《观柘枝伎》,全诗如下: 观柘枝伎 腰鼓声乾揭画梁,彩云擎出柘枝娘。 帘间飞燕时窥影,鉴里惊鸾易断肠。 轻细不妨重晕锦,回旋还恐碎明珰。 杖头白雨催花急,拂散春风两袖香。 注释: 1. 腰鼓声乾揭画梁,彩云擎出柘枝娘:形容柘枝伎的表演非常生动,就像彩云般美丽动人。 2. 帘间飞燕时窥影,鉴里惊鸾易断肠:比喻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注释】 (1)宗人:本指同姓亲属,这里指同宗的兄弟。彦达:诗人的堂弟名。 (2)无缘:指没有机会相见。 (3)书尺:书信和信纸,古人常用以互相问候。 (4)要君知我诗成处:要你了解我诗成的地方。 (5)西风:秋风。 【赏析】 这是一首赠诗。作者通过寄赠自己的诗歌给友人,表达对友人的关心与思念之情。全诗语言朴实,风格平淡,但感情真挚而深挚,给人以亲切之感。 首句“杯酒无缘接旧欢”
【注释】 山园:在今河南开封。梨叶:即梨花,有红白两种,故称。青红相半:指梨花或红或白,不相统一。霜轻霜重偶然中:指时令不同(霜轻、霜重)。一叶虽殊万叶同:一叶梨花虽然颜色不同(青、赤),但许多叶子都是同一颜色。解随儿女作青红:比喻花木草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赏析】 这首七绝,写于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春天,诗人在汴京任左拾遗时所作。 诗的前两句是说:有时是轻寒,有时是重霜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贵公子咏:这是一首咏物诗,描写了舞女在宴会上跳舞的场景。 高堂红烛鼓声齐:形容宴会的气氛热烈,红烛摇曳,鼓声震天。 舞遍纤腰月未西:指舞女舞姿轻盈,翩翩起舞,直到月亮西沉。 一曲缠头一双锦:指的是舞女跳舞所得的赏钱和礼物。缠头是古代的一种礼仪,用来酬谢舞女。双锦则可能是指两种不同的锦缎作为礼物送给舞女。 骅骝空自惜障泥:骅骝(húliú)是一种骏马的名字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及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赏析即可。 首句“绕屋湍声转”,意思是山中大雨过后,屋内的溪水声音四处传开,水流声仿佛在屋里旋转。这里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溪水的声音,表现了雨后山村的生机。 颔联“临崖老树摧”
【注释】 过:经过。凤皇山: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为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闻说似天坛:传说凤皇山有凤凰栖息,如听人说凤皇山像天上的天坛一样美丽富丽。北去南来:指南北方向。马上看:骑马游览。想得松声满岩谷:想象着在松树林里听到松涛声。想得:想象的。岩谷:山间的山谷。秋风无际海波寒:秋风阵阵吹拂,无边无际的海面波涛汹涌,寒气逼人。无际:无边无际。 【译文】 听说凤皇山像天坛那样美丽
【注】羊肠:指曲折险峻的山路。 赏析: 瓶形岭是广西桂林阳朔县境内的一座名山,其峰顶似一个瓶子,山势险峻,景色优美,是游人登山游览的好去处。 诗人在瓶形岭上远眺,只见云海茫茫,寒气逼人,大雪纷飞,山间小道弯弯曲曲,如羊肠一般。他不禁想起自己在这险峻的山路上艰难攀登的情景。 他忽然想起了“名利”二字,这令他陷入了沉思。诗人感叹地说:“闲客不知名利苦,见时应作画中看。”意思是说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的作品,表达了他对国家兴衰、个人功名的感慨。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全晋山河百战场,登临历历见兴亡。 全晋(即今天的山西、河南一带):指的是古代的晋国地区,这里泛指全国的大地。山河百战场:形容国土上遍布战争的遗址。历历见兴亡:清晰地看到国家的兴盛和衰落。这里的“历历”形容事情清楚,而“见兴亡”则是说能够见证国家的繁荣与衰败。 夷居狵杂尤堪叹,霸气沈雄亦未量。
【诗句解释】 1. 一扎恩书下紫宸:指皇帝给张冀州的一封恩赐信被送至紫禁城。紫宸,古代皇宫内廷,是天子的居所。 2. 东门祖道画图新:在京城东门外为张冀州举行送别仪式,画图记录这次活动。祖道,指送别。画图,指绘制图像。 3. 路人也解贤疏傅:意思是说,即使路人也能理解张冀州被提拔为官员的原因,是因为其贤德和才能被赏识。 4. 河内犹思借寇恂:意思是张冀州离开后,人们还怀念他,就如同汉代的寇恂一样
秋色山中好,山翁醉不回。 不知篱下菊,霜后几丛开。 译文: 秋天的山中景色非常美丽,山中的老者醉酒不愿离去。但我不知道篱笆下的菊花,在霜后会开放出多少朵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中秋天景色和老者醉酒的诗,通过对秋色的描绘,展现了山中的美丽景色,以及老者醉酒不愿离去的情感。同时,通过描述篱笆下的菊花,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生命之脆弱的认识。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