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宜甫
【译文】 驻扎在襄武地,秋雨连绵难止息。云彩浮上天际近,客愁深似海无边。阴霾遮住山中寂,冷雨淋湿树更悲。雁儿湿了低垂翅,马儿行处心淹淹。少陵忧虑草色变,鸢笑鸢吟也枉然。泥泞路上难相随,徒怀情谊如断金。 【赏析】 《和吏部赵子昂久雨见寄》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作品。这首诗以写景为主,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首联“屯营襄武地,秋雨久难禁。”描绘了诗人驻扎在襄武地的情景,秋雨连绵,难以制止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要求,然后把握诗中重要词语,最后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本题属于“炼字类试题”,要求考生对本诗中某句的炼字进行赏析。答题时注意从炼字的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例如,第二句中的“烟”“昨”二字就运用了双关的手法,既点明景物是“渭水烟如昨日”,也暗指历史已经过去很久。 【答案】 过华清宫和温庭筠诗二十二韵(其一) 前王遗构地,今我独来游。
诗句翻译: 低拨琵琶怨思长,不禁尘染汉衣裳。 君王岂是无奇策,闲却将军用女郎。 赏析: 此诗为元代诗人陈宜甫所作《昭君出塞图为姚承旨赋》。此诗通过描绘昭君出塞的场景,表达了对君王无奇策的失望之情。其中“低拨琵琶怨思长,不禁尘染汉衣裳”一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昭君与琵琶、汉宫与尘埃相联系,生动地描绘了昭君被冷落的情景。而“君王岂是无奇策,闲却将军用女郎”一句,则揭示了朝廷中的权谋纷争
【注释】 次张斯道学士韵:次韵,即用原韵作诗词。张斯道,即张元干,南宋词人,有《水调歌头》词。金华,今属浙江,在金华山南麓。眠石,指金华山中一巨石,相传为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潘岳的墓。黑山、寒烟、野草深:都是写景。 【译文】 不是我像潘安葬身在金华山,而是成群远出到黑山之阴。 苏东坡先生一去没人管我,我散入冷风烟雾,隐没在野草深处。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词。作者以“我”自喻
注释: - 北去李陵经几秋:向北行进经过李陵的故乡,已经过了好几年了。李陵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名将,曾经随汉武帝出征匈奴,但最终被匈奴俘虏,成为汉军的俘虏,他的故事广为流传。 - 筑台憔悴望乡愁:在李陵的家乡修建了一座高台,但是自己却因为思念家乡而憔悴不堪。 - 可怜陇右天穷处:可惜的是,陇右地区的天边尽头处,也就是最远的地方,看不到交河,只能在眼泪中流过。陇右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地势险峻
毡车行 北方的毡车千万辆,壮健的牛马和骆驼。 清晨排成雁阵行,傍晚时分分成两翼驻扎在帐篷旁。 车辙分路标清东西,白雪和黄云不能迷惑视线。 后来的人顺着旧迹前行,却不知这创自轩辕时。 车轮滚滚像日月,一年到头不停地滚动。 辗过沙漠使草绿还枯,几度渡过河冰冻仍裂。 江南的客人惯乘舟,向北来只梦见烟波秋。 如今天下都是帝王的领土,想要调转车辕回江南游
【注释】 1、黄昏:傍晚。 2、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市东南,为古代西域的交通要道,汉晋时称交河故城。 3、唐人出塞歌: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诗句。 4、后四百年:指唐朝灭亡后四百年间。 5、夕阳衰草意如何:夕阳西下,衰草满地,这景象让人感到惆怅、无奈。 【赏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写诗人黄昏饮酒作乐,伴着交河的河水,吟诵着唐人出塞的名篇
【注释】 同:与……一同,一起。 汪总帅:即汪思义,字子良。明末诗人、文学家,著有《雪航集》,今存《雪航集》。 秦王马跑泉:在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相传为周文王的坐骑“骊山”所生。 劳苦远行饥渴煎,霜蹄轻跑涌寒泉:长途跋涉,饥饿口渴,骑着一匹瘦马奔跑,泉水涌出,解了干渴。 如今又照骅骝影,不似当初出战年:如今又看见那骏马的影儿,但已经不像当初出征时那样威武英俊。 【赏析】
【注释】万古:形容年代久远。 绕郡回:环绕着郡城。 几朝:几个朝代。 飞灰:化为轻烟。 钓璜人:指秦穆公之女弄玉,相传善吹箫。 秋波冷:秋天的江水清澈,波光冷冽。 岁岁西风雁影来:每年秋风到来时,大雁南归。雁影来表示季节的变迁。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中通过渭水、钓璜等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感慨之情。首联描绘了渭水的千古流韵与王朝更迭的沧桑变迁;颔联则用“钓璜人去秋波冷”这一细节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古抒怀诗。全诗以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为背景,写诗人在和林城北瞻仰特勒坟时触景生情的感慨。诗题中的“特勒”即突厥首领颉利可汗,他死前曾向唐称臣。诗的前两句写颉利可汗死后,其墓地荒废冷落,野草芊芊,无人问津。后两句则写诗人凭吊时所见所感。 这首诗的大意是: 颉利魂灵已飞逝,荒凉的墓地草木繁。 唐碑石碣立于秋风中,仍然刻着开元二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