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得
【注释】 各有天真佛,号之为宝王:每个人都有自己天生的本性,就像佛教所说的佛。宝王指佛。 珠光日夜照:佛光照耀着天地间。 玄妙卒难量:佛法玄妙深奥难以计量。 盲人常兀兀:盲人常常无所事事。兀兀,闲散的样子。 那肯怕灾殃:那些不怕灾难的人。 唯贪淫逸业:只知道贪图享乐的人。 此辈实堪伤:这些家伙实在是让人伤心。 【赏析】 《咏怀二首》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所作组诗作品。这是第一首
【赏析】: 这是一首佛教偈语,全诗共四句。第一、二句为前两句,主要写“出家求出离”,第三句为后两句,主要写“助佛为扬化”的结果,最后两句总结全诗的寓意。 第一句“出家求出离”,是佛教徒修行的基本目的。出家人离开家庭,脱离世俗,追求精神上的解脱与自由,这既是个人修行的需要,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出家人要通过修行来消除烦恼,达到涅槃境界。而“哀念苦众生”则是对众生的深切同情和怜悯,佛教认为
注释: 1. 常饮三毒酒:三毒,指佛教所说的三种极恶的毒物,即五辛、五果、五臭。这里借指嗜好。 2. 昏昏都不知:迷迷糊糊,不知道。 3. 将钱作梦事:把钱当作梦境中的事务,喻指把钱财当做追求的事情。 4. 梦事成铁围:梦中的事情如同围绕在铁围山(传说中的一种怪物)周围一样难以实现。 5. 以苦欲舍苦:想要通过追求苦难来摆脱苦难。 6. 舍苦无出期:想要通过摆脱苦难来实现某种目标
这首诗的意境是关于人生的无常和修行的重要性。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注释: 1. 古佛路凄凄,愚人到却迷 - “古佛路”可能指的是通往佛法的道路,或者是佛教中的象征性道路。"凄凄"形容这条道路凄凉、冷漠。"愚人"指那些未能领悟佛法真谛的人。 - “到却迷”暗示了这些“愚人”,尽管接近或试图理解佛法,但仍然迷惑不解。 2. 只缘前业重,所以不能知 -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平仄分明,节奏整齐。前二句是说后来出家子对爱情痴迷入骨。后两句是说本来求解脱,却见受驱驰。最后两句是说终日游俗舍,礼念作威仪。整篇诗语言通俗浅显,直白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慨。 【答案】 注释:“后来出家子”意思是后来出家为僧的人,“论情入骨痴”意思是说后来出家之人对感情痴狂。 译文:后来出家子,论情感入髓痴。本来求解脱,却见受驱驰。终日游俗舍
若论常快活,唯有隐居人。 注释:如果论及最快乐的事,只有隐居山林的人才能体会到。 林花长似锦,四季色常新。 注释:树林里的花朵犹如锦绣一样美丽,一年四季都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或向岩间坐,旋瞻见桂轮。 注释:有时我在山间的岩石上坐着,很快就能看到月亮的形状,如同一轮明月。 虽然身畅逸,却念世间人。 注释:我虽然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心中仍想着世间的百姓。 赏析
注释 我见到出家人,总爱吃酒肉。 此合上天堂,却沉归地狱。 念得两卷经,欺他道廛俗。 岂知廛俗士,大有根性熟。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形象。他外表看似清高脱俗,但内心却充满了贪欲和虚伪。他的言行举止都让人感到厌恶,但他却自认为高人一等,认为自己能够战胜世俗的诱惑。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的内心深处其实并没有被世俗污染,而是被世俗所迷惑,被世俗所拖累。这首诗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是、自命不凡的人
注释: 1. 天台洞:天台山的洞穴,位于中国浙江省。 2. 人不知:指没有知音或者没有人了解他。 3. 寒山:传说中的仙人,住在山上。 4. 松下啖灵芝:在山下的松树下吃仙草。 5. 今古事:今人和古事。这里指过去和现在的事情。 6. 世愚痴:世间的人都很愚蠢。 7. 个个入地狱:每个人都会进入地狱。 8. 早晚出头时:早晚会出来的时候。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述诗人在天台洞寻找知音
注释: 云山层层叠叠,有几千重。深幽的山谷中道路曲折深远,没有人迹。 碧绿的涧水清澈流泻,多胜景。时常传来鸟儿的鸣啼声,与人的心境相合。 赏析: 此诗是一首写景之作。首句“云山叠叠几千重”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连绵不断的云山,给人以雄浑壮美的感觉。第二句“幽谷路深绝人踪”则描写了幽深的山谷中无人行走的景象,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第三句“碧涧清流多胜境”描绘了碧绿的涧水中有许多美景,如画一般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下面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译文: 1. 悠悠尘里人,常道尘中乐。 -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在红尘之中生活的人的看法。"悠悠尘里"形容人们生活在纷扰的世俗之中,而"常道尘中乐"则暗示这些人总是认为自己身处尘世就是快乐。这里的关键词是"尘里"和"常道"。 2. 我见尘中人,心生多悯顾。 -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见到尘世中的人们后,内心充满了同情和怜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