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送吴人陆之箕 客有登台赋远游,蓟门金尽坐高秋。 总怜岐路无知己,不向风尘为白头。 木落毗陵看过雁,月明张翰倚扁舟。 未将簪绂论多病,草色姑苏到自愁。 注释: - 客有登台赋远游:此处描述客人登上高楼,放飞思绪,去远方游玩的情景。"客有登台"指的是诗人自己或他人登台眺望,"赋远游"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无限向往和游览的愿望。 - 蓟门金尽坐高秋:描绘了秋天蓟门的景象
韦氏池亭同元美子与子相赋其四 李攀龙 韦曲高临汉苑开,城南连骑紫宸回。 闭门流水花间过,倚槛青山席上来。 客难似矜能避世,子虚谁见不怜才。 若论承宠无先后,安得吾曹共酒杯。 注释: - 韦曲:古地名,位于今陕西省长安县。汉苑:古代帝王的狩猎场。 - 紫宸:皇宫中的正殿,皇帝居住的地方。连骑:形容骑马的人很多,连成一线。 - 闭门:关闭门窗,形容在室内。流水:形容水流的声音或景象。 - 倚槛
【解析】 “赋就黄花别季鹰,还从迁谪问飞腾”意思是:辞官归乡赋就《黄花赋》来告别季鹰;回到常州后,又询问自己能否像张骞、苏武一样飞上天空。“悬知汉柱名当藉,况复虔刀事可凭”意思是:料想汉朝的栋梁之材可以凭借;况且有如虔刀那样的才能,也可以为朝廷出力。“寒雨大江临楚望,千家秋色暗毗陵”意思是:寒雨飘洒在长江之上,望着楚国的山川景色;秋天的景色笼罩着整个毗陵城。“阖闾城外逢摇落
诗句释义 1 明光起草羡青春:这里的“明光”通常指代一个地名或时代,可能是一种比喻,表示对青春时光的羡慕。“芳草萋萋”则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人以此表达对青春岁月的怀念。 2. 服药求仙笑此身:这句诗中的“求仙”指的是追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而“笑此身”意味着诗人对此感到无奈和讽刺,因为他认为追求这样的目标并不现实。 3. 白首云霄空荐士:这里的“白首”形容年老,“云霄”指天空
诗句原文:日落青梧白露生,倦游词客凤凰城。 译文:太阳落山时,天空中的梧桐叶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诗人感到一种深深的疲倦,他像一位游子般离开了繁华的城市生活,来到了这个充满诗意的地方。在凤凰城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诗意,仿佛是诗人们创作的源泉。 赏析:此首诗以“十五夜子与明卿见过”作为开头,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夜景画卷。诗人通过生动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夜晚。诗中“日落青梧白露生
李攀龙(1514—1570)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字于鳞,号沧溟。他与当时的其他文学家如谢榛、王世贞等人一同倡导了文学复古运动,并成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之一。李攀龙的创作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他的文学作品被尊为“宗工巨匠”,在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文学家李攀龙,他生活在明朝嘉靖年间。李攀龙的作品多以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主
同子与登湖上楼 大漠苍苍鸿雁回,中原极目思悠哉。 白云双阙湖边出,落日西山树杪来。 词客百年相对酒,秋阴万里共登台。 侧身戎马过逢地,城柝朝闻角暮哀。 【注释】: 1. 大漠:指广阔的沙漠。苍苍:茫茫的样子。 2. 鸿雁:指雁群。回:归来。 3. 中原:指中原地区。极目:极目远望。 4. 云:云。阙:宫门。 5. 树杪:树梢。 6. 词客:指诗人。相对酒:对饮美酒。 7. 秋阴:秋天的阴霾。万里
【注释】 1. 王侍御:指诗人的朋友。 2. 秣陵:今江苏南京。 3. 乌府:指金陵(今南京),因古有乌衣巷,故称。遥应接凤台:遥想凤凰台。凤凰台在金陵,相传为东晋谢安所筑,后被孙皓焚毁。这里借指金陵。 4. 寒雨钟山千水下,白云秋色大江来:“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西郊。“下”字用拟人法。意思是说,当此寒雨之际,钟山的千条溪流都流入了长江。 5. 时危揽辔中原出:意谓国家正处在多事之秋
【注释】 域内:指华山以内,包括华山在内的广大地区。岱宗:泰山的别称。侧身:形容人站得很低。相从:相伴。 河流:华山的一条支流。晓挂:早晨挂着。天门树:即华山上的五里关。海色:指大海的颜色。秋高日观峰:即秋天登上华山顶。 金箧:金柜,古代藏经的地方。汉策:汉代的典籍。何人:是谁。白云:山名,在华山北。千载:一千年。护秦封:守护着秦国的疆域。 向:刚才。信宿:一晚上。藤萝:指华山上的松柏等植物
在明代,李攀龙创作的七言律诗《送殷正甫》是一首充满壮志豪情的作品。以下是对该诗句的解析: 1. 诗句释义: - 中州一望气雄哉:中州大地,一眼望去,其气势如雄狮般威武。 - 北极风尘使节开:来自北国的使者,携带着风尘仆仆的公文。 - 卜洛自存宗子计:在洛阳,我自保家族的利益。 - 游梁更见长卿才:游历梁地,更能见到司马相如的才华。 - 春晴嵩少云边出:春天晴朗时,嵩山的云雾缭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