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有登台赋远游,蓟门金尽坐高秋。
总怜岐路无知己,不向风尘为白头。
木落毗陵看过雁,月明张翰倚扁舟。
未将簪绂论多病,草色姑苏到自愁。
送吴人陆之箕
客有登台赋远游,蓟门金尽坐高秋。
总怜岐路无知己,不向风尘为白头。
木落毗陵看过雁,月明张翰倚扁舟。
未将簪绂论多病,草色姑苏到自愁。
注释:
- 客有登台赋远游:此处描述客人登上高楼,放飞思绪,去远方游玩的情景。”客有登台”指的是诗人自己或他人登台眺望,”赋远游”则表达了诗人对远方的无限向往和游览的愿望。
- 蓟门金尽坐高秋:描绘了秋天蓟门的景象,蓟门可能是指某个地名或者指代北方边塞之地。”金尽”可能是指物资匮乏、金钱耗尽,也可能是形容秋天的萧瑟与凄凉,”坐高秋”则表达了诗人在这样一个季节里的孤独感受。
- 总怜岐路无知己:表达了诗人对于旅途中缺乏知音的遗憾和忧愁。”总怜”表示普遍同情或感慨,”岐路”指岔路口,意味着人生道路上的选择和不确定,”无知己”则强调了在这条路上缺乏理解和支持的人。
- 未将簪绂论多病:反映了诗人不愿以官职地位来衡量自己的健康问题。”簪绂”是古代官员的饰品,”论多病”表示谈论疾病或健康状况。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逃避,以及不愿意被世俗观念所束缚的心态。
- 草色姑苏到自愁:描绘了春天时苏州的景色,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忧愁。”草色”指草的颜色,”姑苏”是苏州的古称,这里的”到自愁”表达了由于自然美景而引发的内心忧愁。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旅途中的孤独、无助以及对友情的渴望和失落。首句”客有登台赋远游”,即开篇即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旅行的热情和向往;”蓟门金尽坐高秋”,则是对旅途中物质匮乏和孤独感的深刻描写,透露出一种时代的沧桑感;”总怜岐路无知己”,表现了诗人对人生路途的无奈和对知己的渴望;最后两句,”未将簪绂论多病”和”草色姑苏到自愁”,更是深化了这种情感,表达了诗人不愿被世俗观念束缚,只愿随心而行的复杂心理。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充满了哲理和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