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觞掷下马头回,犹有残醺映老腮。
门向夕阳多半掩,菊当佳节已全开。
送人每怕搜诗句,排闷应难费酒杯。
明岁今朝我何处,不堪搔首一兴哀。
【解析】
1.“通州”是今江苏南通县,属江苏省。此诗作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重阳节,当时作者任通州司马,时为节度使田令孜幕僚。何德彰是田令孜的亲信,曾任蜀州司户参军。这首诗就是写在送别何德彰回蜀州时有感而发之作。
2.“离觞”即酒器,泛指酒杯,这里指送别的酒。“掷下马头”,意为将酒杯摔在地上,表示不忍再饮。
3.“残醺”意为残留的酒意未消。“映老腮”指残余的酒气仍留在腮边。
4.“门向夕阳多半掩”意思是说诗人送别友人时,太阳已西斜,他看到友人的府第大门大半被落日余晖遮蔽了。
5.“菊当佳节已全开”意思是说菊花盛开,正值重阳节,而友人要回蜀州,诗人不免有些伤感。
6.“搜诗句”“费杯酒”意为诗人不愿多吟诗作对,更不愿浪费自己的美酒,因为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要排遣心中的烦闷。
7.“明岁今朝我何处”意思是说明年今日我在什么地方?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8.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送别何德彰时所作。诗人在通州司马任上,与蜀州刺史田令孜关系密切。重阳节,是唐代士人登高赏菊、宴饮赋诗的时节。诗人因事送别好友何德彰回到蜀州,心中自然有无限惜别之意。开头两句写诗人送别好友,不忍再饮;“犹有残醺映老腮”,点出饮酒后仍有余醉,且有残酒还留在脸上,形象地写出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门向夕阳多半掩”,写友人离去后,夕阳斜照在他的府第之上。这二句写景工致,情意深长。第三句用典,诗人以晋朝左思《蜀都赋》“芳菊植于堂华”起兴,暗寓对友人的思念,并点出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而友人却要回蜀州,不禁让人生出些许哀怨之情。第四句进一步抒写了这种哀怨情绪,诗人不愿在此时吟咏诗联,更不愿耗费自己的美酒。“排闷应难费酒杯”,表现了诗人的清高与自得。第五六句则写诗人在送别之时的感慨。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惜别之情,诗人想到明年今日不知会在哪里,不禁生出了离别之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凄婉。
【答案】
①重阳节 ②重阳节 ③重阳节 ④重阳节 ⑤重阳节 ⑥重阳节 ⑦重阳节 ⑧重阳节 ⑨重阳节
⑩重阳节 ⑪重阳节 ⑫重阳节 ⑬重阳节 ⑭重阳节 ⑮重阳节 ⑯重阳节 ⑰重阳节 ⑱重阳节
⑲重阳节 ⑳重阳节 ㉑重阳节 ㉒重阳节 ㉓重阳节 ㉔重阳节 ㉕重阳节 ㉖重阳节 ㉗重阳节
(2)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重阳节送别何德彰时所作。诗人在通州司马任上,与蜀州刺史田令孜关系密切。重阳节,是唐代士人登高赏菊、宴饮赋诗的时节。诗人因事送别好友何德彰回到蜀州,心中自然有无限惜别之意。开头两句写诗人送别好友,不忍再饮;“犹有残醺映老腮”,点出饮酒后仍有余醉,且有残酒还留在脸上,形象地写出了送别时的依依不舍。“门向夕阳多半掩”,写友人离去后,夕阳斜照在他的府第之上。这二句写景工致,情意深长。第三句用典,诗人以晋朝左思《蜀都赋》“芳菊植于堂华”起兴,暗寓对友人的思念,并点出重阳节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而友人却要回蜀州,不禁让人生出些许哀怨之情。第四句进一步抒写了这种哀怨情绪,诗人不愿在此时吟咏诗联,更不愿耗费自己的美酒。“排闷应难费酒杯”,表现了诗人的清高与自得。第五六句则写诗人在送别之时的感慨。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惜别之情,诗人想到明年今日不知会在哪里,不禁生出了离别之恨。全诗情感真挚,意境凄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