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海本炎方,隆冬天反热。
岂无百岁人,到老不见雪。
胡为癸亥冬,朔风偏冷冽。
腊月廿一二,雪片如帚结。
气候谁转移,到此方发泄。
撒盐安可拟,飞絮亦强说。
梅花减颜色,越犬吠声切。
老夫喜欲狂,舞蹈几失跌。
匪作儿女态,幸为丰年决。
农夫拍手笑,稚子开口齧。
螟蟊种自毙,安得复作孽。
明当大有年,禾黍压丘垤。
民食既巳足,贡赋自罔缺。
道路不拾遗,外户何用闭。
熙熙复皞皞,人和天亦悦。
对雪赋此诗,太平好时节。

【注释】

潮州:今属广东。

炎方:炎热的地方,指岭南。

隆冬:冬天,寒冬腊月。反热:不冷。

百岁:指长寿的人。

胡为:为什么?癸亥:干支纪年法中的第十个年份(1353)。癸亥年为农历的腊月之始,故称“癸亥冬”。朔风:农历每月初一的风。偏冷冽:非常寒冷。

腊月廿一、十二月:即农历十月和十一月的最后一天,即十二月初七。

撒盐:指用盐腌菜。安可拟:怎么能比得上。

飞絮:飘飞的柳絮。亦强说:勉强说说而已。

越犬吠声切:形容声音洪亮而急促,如同越地的猎犬一样。

老夫喜欲狂:诗人自指,表示自己高兴得要发狂了。

舞者:跳舞的人。几:几乎。失跌:差点跌倒。

匪作儿女态:不要像小孩那样撒娇。幸:幸好。丰年:丰收之年。决:解决。

农夫拍手笑:农民们高兴地拍打着手掌大笑,因为今年的收成很好。

稚子开口啮:孩子们张开嘴吃,好像在嚼东西。

螟蟊:害虫。种自毙:害虫自己死去。复作孽:又去祸害庄稼。

明当大有年:明年将会是丰收的好年景。禾黍:稻谷和黍米,泛指农作物。

压丘垤:压住小土堆或土丘上,形容谷物堆积得高。

民食既巳足:百姓的粮食已经足够吃。已:已经。

道路不拾遗:路上没有捡走的东西。外户何用闭:家里不需要关上门来防盗了。外户:户外的门。

熙熙复皞皞:人民和睦相处,气氛很欢乐的样子。熙熙:和乐的样子。复:又,还。皞皞:欢乐的样子。

对雪赋此诗:写这首诗来描绘雪景。太平好时节:太平时期是最美好的时候。

【赏析】

此诗作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时值大雪纷飞之时,作者以咏雪寄情,抒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的安定和丰收的喜悦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流畅,意境开阔,富有生活气息。

首联“潮海本炎方,隆冬反热”,开篇便点出了地点——潮州,并指出此地的气候特点——“隆冬天反热”。这一奇特之景令人惊叹不已!“岂无百岁人,到老不见雪”,诗人巧妙地运用反问手法,表达了对这种奇特现象的疑惑与不解。难道百岁的老人都没有见过雪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只是他们到了晚年才有幸见到雪,却未能亲眼目睹它的美丽。这一转折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远。

颔联“胡为癸亥冬,朔风偏冷冽”承接首联而来,进一步描绘了当时的气候特征——“癸亥冬”即农历的腊月之初,天气异常寒冷。而“朔风偏冷冽”则更是强调了这种寒冷的程度。诗人通过对比“隆冬”与“偏冷冽”的天气,表达了对这种气候变化的惊讶与不解,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颈联“腊月廿一二,雪片如帚结”则是对前两句的具体描绘,进一步展现了雪花的美丽形态——“腊月廿一二”即农历的十二月初八,此时正是赏雪的最好时机。而“雪片如帚结”则形象地描绘了雪花飘飘洒洒的情景,仿佛一把把洁白的扫帚在空中飞舞。这一细节的描写使得整个场景显得更为生动、逼真。

尾联“撒盐安可拟,飞絮亦强说”则转向了对自然现象的另一种解读。诗人认为,即使用盐来腌制食物也难以比拟雪花的美丽,而飘飞的柳絮也无法与之相比。这既是一种幽默的比喻,也是对自然之美的独特见解。同时,尾联还暗含了对人类生活的讽刺意味,提醒人们不要过于追求物质享受,而是要关注自然、珍爱生命。

整首诗通过对雪景的独特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与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