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超
一棹五湖清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一棹五湖清的作者是:恒超。 一棹五湖清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棹五湖清的释义是:一棹五湖清:指用一叶扁舟轻轻荡漾,便能使得五湖(指太湖、洪泽湖、巢湖、鄱阳湖、洞庭湖)变得清澈明亮。此处比喻李公品德高尚,其离去使得郡守之位变得清明廉洁。 一棹五湖清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一棹五湖清的拼音读音是:yī zhào wǔ hú
他时随范蠡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他时随范蠡的作者是:恒超。 他时随范蠡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他时随范蠡的释义是:他时随范蠡:将来效仿范蠡,辞官归隐。 他时随范蠡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他时随范蠡的拼音读音是:tā shí suí fàn lí。 他时随范蠡是《辞郡守李公恩命》的第7句。 他时随范蠡的上半句是: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的下半句是:一棹五湖清。
怜窗向月明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怜窗向月明的作者是:恒超。 怜窗向月明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怜窗向月明的释义是:怜窗向月明:怜惜月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 怜窗向月明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怜窗向月明的拼音读音是:lián chuāng xiàng yuè míng。 怜窗向月明是《辞郡守李公恩命》的第6句。 怜窗向月明的上半句是: 厌树遮山色。
厌树遮山色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厌树遮山色的作者是:恒超。 厌树遮山色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厌树遮山色的释义是:厌树遮山色:形容山色被树木遮掩,显得幽深而神秘。 厌树遮山色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厌树遮山色的拼音读音是:yàn shù zhē shān sè。 厌树遮山色是《辞郡守李公恩命》的第5句。 厌树遮山色的上半句是:不染利名生。
不染利名生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不染利名生的作者是:恒超。 不染利名生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染利名生的释义是:不染利名生:不沾染名利之心,追求清高之境。 不染利名生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不染利名生的拼音读音是:bù rǎn lì míng shēng。 不染利名生是《辞郡守李公恩命》的第4句。 不染利名生的上半句是: 誓传经论死。 不染利名生的下半句是
誓传经论死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誓传经论死的作者是:恒超。 誓传经论死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誓传经论死的释义是:誓将经论传承到死 誓传经论死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誓传经论死的拼音读音是:shì chuán jīng lùn sǐ。 誓传经论死是《辞郡守李公恩命》的第3句。 誓传经论死的上半句是: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的下半句是:不染利名生。
浮杯道不成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浮杯道不成的作者是:恒超。 浮杯道不成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浮杯道不成的释义是:行舟未及到岸,意指未能实现目标或愿望。 浮杯道不成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浮杯道不成的拼音读音是:fú bēi dào bù chéng。 浮杯道不成是《辞郡守李公恩命》的第2句。 浮杯道不成的上半句是:虚著褐衣老。 浮杯道不成的下半句是:
虚著褐衣老出自《辞郡守李公恩命》,虚著褐衣老的作者是:恒超。 虚著褐衣老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虚著褐衣老的释义是:身穿粗布衣裳的老者。 虚著褐衣老是五代十国代诗人恒超的作品,风格是:诗。 虚著褐衣老的拼音读音是:xū zhù hè yī lǎo。 虚著褐衣老是《辞郡守李公恩命》的第1句。 虚著褐衣老的下半句是:浮杯道不成。 虚著褐衣老的全句是: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诗句原文: 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 译文: 我穿着粗布衣服,追求道家的修炼,但无法在官场中实现。我誓言传承佛教经论至死,不沾染世俗名利。我厌倦了树木遮挡的山色,喜欢窗户前明亮的月光。未来我会跟随范蠡,乘一叶扁舟游历五湖。 注释: 1. 恒超(公元769-832年),唐代诗人,字仲初
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