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

诗句原文:

虚著褐衣老,浮杯道不成。
誓传经论死,不染利名生。
厌树遮山色,怜窗向月明。
他时随范蠡,一棹五湖清。

译文:

我穿着粗布衣服,追求道家的修炼,但无法在官场中实现。我誓言传承佛教经论至死,不沾染世俗名利。我厌倦了树木遮挡的山色,喜欢窗户前明亮的月光。未来我会跟随范蠡,乘一叶扁舟游历五湖。

注释:

  1. 恒超(公元769-832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陕州河南(今河南省陕县)人。他与李白、杜甫、王维等人齐名,被称为“唐代四大诗人”。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2. “虚著褐衣老”意思是穿着简陋的衣服,形容生活的简朴。“浮杯道不成”则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失望和无奈。这里的“浮杯”可能是指饮酒作乐的生活,但官场的勾心斗角使得这种生活变得难以为继。
  3. “誓传经论死”表示决心传承佛教经论至死不渝。“不染利名生”则表明他追求的是内心的清净和道德的高尚,而非世俗的名利。
  4. “厌树遮山色”描绘了一种宁静而优美的景色,但也可能反映了诗人内心对喧嚣世界的厌倦。“怜窗向月明”则是对美好夜晚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感慨。
  5. “他时随范蠡”是对自己未来的期许,希望像范蠡那样隐退江湖,过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一棹五湖清”则描绘了一幅泛舟五湖的画面,象征着心灵的解脱和超然。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价值观。同时,诗中的意象也富有象征意义,如“厌树遮山色”暗喻了诗人对纷扰世界的不满;“一棹五湖清”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是恒超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