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袤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逐句释义”,然后依据题目要求逐一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赏析。 1)“乐山堂”:乐山堂是作者所建。此诗是作者为乐山堂写的序文。乐山堂坐落在四川峨眉山的山麓。 2)“遗基”,指原建筑的遗迹或遗址。 3)“榛莽”:长满杂树丛生的样子。 4)“挹翠”:挹取青翠之色,形容景色美丽。 5)“啸傲”,放声大笑
【赏析】 匿峰亭,在今浙江绍兴东南25里会稽山阴县。此亭建于唐元和八年(813年),是会稽山风景名胜区之一。 “山亭在山背,不见山巍巍”二句,写山亭之位置。诗人以“不见山巍巍”来写山亭隐于深山之中,与山体相依而立,从而突出了山亭的高大。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但见四面风,辐凑朝宗之”二句,写山中风势。诗人以“辐凑朝宗”来形容四向之风汇聚而来,形成了一股强劲的气流
【注释】 节爱堂:作者所居的堂名。 节:节制。 爱:爱惜。 怜:怜悯。 穷山民:贫苦的山里人。 糠籺(fán):粮食,这里指粗粮。 不自赡:不能养活自己。 沟壑(hè):山谷。 征敛:征收赋税。 夫惟:只是。 节与爱:节制和爱惜。 是谓:就是。 仁且俭:仁爱而且节俭。 揭兹:引为借鉴。 圣人言:圣人说的话。 聊用:姑且用来。 针砭(biàn):治病用的砭石,比喻批评、劝戒。 【译文】
【注释】 台州郡斋杂咏:指陆游所作的一组诗,共十二首。杂咏:随意吟咏,没有固定的题目。双岩堂: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内,因有两处岩石而得名。 【赏析】 此诗描写了台州天台县国清寺内的“双岩堂”。 起句“两岩郁青苍”,点明地点和时间,突出了山的高大、古老、幽深。“中有堂突兀”,突出堂之高峻突兀,形象鲜明。 第二句中,“外”是方位词,表明内外空间关系;“回廊”指曲折的走廊,“修竹”是长而高的竹子
【注释】 君子堂:指《诗经》中的《小雅·南有嘉鱼》篇。这首诗是赞美君子的,诗中说:“君子之德,如南山般巍峨;他的德行,如北山般崇高。君子啊君子,你真是贤良之辈!”“遗爱在斯民”即“遗爱在民”。遗爱,遗世之爱,即大爱,为百姓所珍爱。 【赏析】 这是一首咏颂君子的佳作。全诗以赞颂君子为主题,歌颂他的伟大道德风范。开头两句用“堂堂”来形容文简公(周文王),用“夔”“皋”比喻他的德行高尚、卓越
【注释】: 浮远堂二首:作者为浮远堂所作的两首诗。浮远堂,在今江苏省扬州市西北。杖藜同上最高峰:拄着拐杖一同登上高峻的山峰。杖藜,拄着手杖。最高峰,指浮远堂之巅。脚力虽穷兴未穷:尽管脚力已尽,而兴致并未衰减。穷,尽、竭。领略江山归眼界:领略到江山的美景,使眼界豁然开朗了。尽吞淮海入胸中:把淮海一带的风光全部吸入心胸。淮海,泛指淮南地区,包括江淮以南的地区,这里泛指南方。 赏析:
台州四诗的诗意与赏析 尤袤创作的《台州四诗》是一组七言绝句,每首都蕴含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现实的深刻反思。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台州的生活状态,反映了他在官场上的无奈与辛酸。尤袤,宋代著名诗人、大臣、藏书家,他的作品多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百病疮痍费抚摩”,这句诗描绘了诗人面对疾病和创伤时的痛苦与无助。诗人用“百病疮痍”这一形象的词汇来表达自己身体和心灵的双重折磨
以下是对尤袤的《台州四诗》逐句的解读,并附上赏析: - “两载终更过七旬,今朝方始是闲身”: - 诗句中的“两载终更过七旬”,指的是诗人在台州任职的时间。这里的“两载”指的是两年,而“终更”可能指的是任期结束,或者岁月流逝的意思。"过七旬"则意味着度过了七十年的时间。 - “今朝方始是闲身”,表示如今才真正感到轻松自在。这里的“今朝”指的是今天,而“方始”则意味着刚刚开始
【注释】: 浙江:指钱塘江,是浙江省的别称。 画图:指描绘好的江山图画。 【赏析】: 《浮远堂二首》是北宋诗人苏轼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描写了作者站在“浮远堂”前眺望钱塘江潮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 第一首:“我生家住浙江西,不见江山自是痴。”意思是说,我是生长在浙江西部地区的人,如果看不到这美丽的江山,那一定会觉得非常痴傻。 第二首:“浮远堂前今日望,画图待我看潮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山泉流淌的壮丽景象,通过与庐山香炉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谁把机关引石泉,穿崖一溜响溅溅。 - 注释:是谁把机关引来的,让石泉水从山崖上飞流而下,发出哗哗的声响? - 译文:是谁把机关引来的,让石泉水从山崖上飞流而下,发出哗哗的声响? 争如庐阜香炉顶,坐看银河落九天。 - 注释:比起庐山香炉顶,不如坐在上面观赏银河从天空中倾泻而下。 -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