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淲
掩关月色满窗宴坐久之掩上门帘,月光洒满了整个屋子。我坐下来静静地欣赏着这宁静的夜晚,享受着这一刻的宁静与美好。 云窗月当午,小醉人未眠。 窗外的月亮高悬在天空,阳光透过窗帘照射进来。我微醺的状态让我无法入睡,仍然坐在那里欣赏着这美丽的景色。 儿童鼻鼾雷,听息方绵绵。 孩子们在家中熟睡,他们鼻子里发出的声音如同雷鸣一般。这种声音让我感到十分安静,只有他们的呼吸声轻轻传来。 万籁一以虚
月过林端清甚 月穿过树林的尽头,显得分外明亮。 月出双树间,营魄何流光 月亮从两棵树中升起,月光如流水般流动。 初弦还当午,净极涵莽苍 初弦的月光正午时分,皎洁无瑕地映照在莽苍的天空。 溪虚响城角,露重天欲霜 溪水因月光而产生虚幻的声音,天地间似乎弥漫着寒冷的气息,预示着霜降即将来临。 送客出篱门,共立古道长 我送别客人走出篱笆门,我们在古老的道路上久久地站立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律诗,每句都是七个字,共四句。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十二月二十八日 注释:诗歌创作的日期,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 2. 寂寂园中林,脉脉林下泉。 注释:在寂静的园林中,树木郁郁葱葱;林下的小溪潺潺流淌。 3. 萧闲岁云暮,老身欲何言。 注释:岁月匆匆,不知不觉已到晚年;心中充满了感慨,却不知该说些什么。 4. 不畏日月驶,但笑霜雪繁。 注释:我不怕时光的流逝
注释:在春天的时候登上南台,看到那里的溪山景色非常好。温暖的云雾时时吹来,带着淡淡的春风。 我用闲散的身体供上酒碗,也明白人我之间是可以共同分享的。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春日登高望远时,有感而发所写成的。诗中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 首句“春登台处溪山好”,诗人以春日登台为题,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这里的“春”字既点明了季节
【译文】 白云堆里见灵山,秋竹竿头雨未干。 老眼不知闲景色,只疑人把画图看。 【注释】 望云峰:即望云山,是浙江绍兴的一处名胜古迹。 灵山:指佛教中的阿弥陀佛。唐代僧人玄奘西天取经时,在灵山讲法,得佛祖传授《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后以“灵山”泛指佛寺或佛法。 竿头:竹节。 【赏析】 这是一首题咏云峰的七言绝句,诗中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全诗构思独特、新颖,不落俗套。
【解析】 此词为作者在江宁(今南京)任上所作。起句写僧窗之景:山色空蒙,寒气袭人,秋露如珠,风息云敛,一派空寂幽静的景色。“虚”字,既点出窗外景色的空寂幽静,也暗寓了作者内心的孤寂;“净”字,不仅写出了窗外之景的清雅洁净,而且暗含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和不染。第二句承上启下,由景及情。“我不占闲谁避俗”,既是说僧人我无欲无求,不贪图世俗繁华,又是说世人皆以忙碌为借口,逃避世俗的纷扰
山头望江上 山外涨沙江气黄,天低云日半浮光。 闲来已是多归思,更见江蒲过远樯。 注释: - 山外涨沙江气黄:指的是山脚下的河流涨满了泥沙,呈现出黄色。 - 天低云日半浮光:天空中的云彩低垂,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形成了一半浮在空中的效果。 - 闲来已是多归思:在闲暇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家乡。 - 更见江蒲过远樯:更加让我思念的是江边生长的蒲草和远处航行的帆船。 赏析:
【注释】百法庵:即百佛山。载叔:指唐玄宗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次韵:依原韵作诗。楼台:高楼和楼阁。长安:指唐代都城长安。信:确实。骈阗:形容人声嘈杂。疏更:值夜班的守卫。光皎然:月光明亮。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百佛山游览时,看到山上有座楼台,便想以贺知章的名句来赞美这座建筑,并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首句写山中楼台之高;二句写长安城中人物之多;三句写夜晚的宁静,突出了月亮的明亮
注释: 有时坐起来直到天明,把剩下的水全部倒干净。冬暖时号寒尚可忍受,生厌憎的是蚊子的脚声。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夜晚蚊虫扰人的情景。诗中以“有时”开头,写出诗人因蚊虫而失眠,直到天明才睡下的情况,表现出诗人对蚊虫侵扰的不满和厌烦情绪。 “剔尽残缸数尽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蚊虫扰人的夜晚中,将剩余的水全部倒掉,然后重新入睡的场景,体现了诗人对于蚊虫侵扰的无奈和厌烦。 “冬暖号寒犹可事
夜同处晦霞山 道家山顶中秋月,照我溪南野外心。 莫把萧闲作儿戏,为君清泛酒杯深。 注释:在道家的山顶上,中秋月色明亮,照亮了溪南郊外的田野和我的心。不要将这种宁静闲适当作儿戏,要为我好好地斟满一杯美酒,让它深深地陪伴着我。 赏析:诗人在中秋之夜,登上道家山顶欣赏明月,他感到这轮明亮的月亮仿佛是从道家的山顶升起的,照亮了溪南郊外的田野和自己的心。他感叹道:“莫把萧闲作儿戏,为君清泛酒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