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
燕山闻杜鹃 晓色千峰杳未分,声声哀怨出云根。 举头忽见思乡岭,何不他时别处闻。 注释:在早晨的霞光映照下,燕山的山峦显得朦胧不清。杜鹃的鸣声从云层深处传来,声音凄切而哀婉。我抬头望去,突然看到了家乡那棵思念我的大山。为什么不能等到他日再听到它的鸣声呢?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通过杜鹃的哀鸣和对家乡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诗中描绘了燕山的清晨景象。“晓色千峰杳未分”
【诗句释义】 哀王:即王安石,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乡闾匍匐:乡里百姓俯首下跪,表示对王安石的敬意。 苟相哀:即使只是相互怜悯和同情。 得路青云:得到仕途上的机会或成功。 更肯来:更加愿意回来。 解流转:能够改变命运。 莫将桃李等闲栽:不要随意浪费了美好的时光和机会。 【译文】 乡村百姓匍匐在地,互相慰问,希望他们能得到王安石的帮助。 如果能够改变命运,不要像对待普通的树木一样
【注释】 哀王:指唐代诗人白居易,他曾为唐宪宗、唐穆宗两朝宰相。荆公,指王安石。去来夫子:谓王安石的学问。本无情,说王安石学问高深,却不肯轻易传授。奇字:指王安石新编的《三经新义》。新经:王安石变法时推行的新法。《资治通鉴》中记载了“新经”的内容。志:记。不成:未完成。今日江湖:指当时天下。从学:追随学习。人人讳道是门生:“讳”意为“避讳”。避讳是一种礼制,古人说话时不直呼君主和长辈的名字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作答时,要仔细阅读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意,再结合注释和相关背景进行赏析即可。“忍从多难生华发”是说忍受着国难,长出白发;“枉被高谈敝黑貂”是说白费了高谈阔论的本领,把黑貂都弄脏了。这两句的意思是诗人为国家担忧,自己却无能为力,所以头发早白了。“策马又从关塞去”,诗人骑着马又一次来到边塞,但这次来不是为游山玩水,而是为抗敌御侮,收复失地。这里
注释: - 南薰门外:南薰门是唐代长安城东面的一道城门,位于今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 - 禾千亩:指田地里长满了稻谷。 - 茭芡(jiǎoquàn)满盘新熟酒:茭芡是一种水生植物,果实可食用,也可以酿酒。 - 妆点:装饰、点缀的意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农田风光的诗。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田的景象,展现了丰收的喜悦和秋天的美好。 首句“南熏门外禾千亩”,描绘了南熏门附近的稻田面积之大
【注释】 圆觉院:即圆觉寺,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杜鹃:又名子规,鸣声凄厉,春末夏初最为悲切。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流寓成都作客时所作。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四句描写了一幅春天山花啼鹃的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谢汝殷勤苦相劝”一句,点明自己已归乡而仍思归之苦;“如今倦客已还乡”,则表明自己虽回到故乡但已无心游赏,只是匆匆归家而已。全诗语言平易,感情真挚,不事雕琢,自然天成
《长干寺同刘宫苑浴》是一首七言绝句,由宋代诗人张舜民所作,全诗如下: 未知何处是吾庐,南北悠悠意所如。 不爱渭川千亩竹,与君江上卜新居。 【注释】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长干寺与刘宫苑一同沐浴后的情景。诗人以“未知何处是吾庐”表达自己内心的迷茫和不确定,而“南北悠悠意所如”则描绘了他对未来的期待和追求。接下来的两句表达了他对渭川千亩竹的厌恶和对江上新居的向往
诗句原文: 麻叶梢梢麦弄风,一家花发一村红。 长安儿女逢寒食,洒泪看花正忆翁。 译文: 在均州的南川,春天的景色格外迷人。麦田随风摇曳,麦浪起伏,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村庄里的花儿竞相开放,红色的花朵像火一样燃烧,照亮了整个村庄。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长安的孩子们在寒食节时聚在一起,他们看着满园的鲜花,不禁泪流满面。他们想起了那个老人,因为老人的离世,让他们失去了最亲近的人。 赏析:
【注释】 和麟游王令雪中见忆:王令字逢原,颍州太和(今属安徽)人,是北宋著名学者。他与欧阳修、曾巩等交往甚密。这首诗是和王令的一首七言绝句。 【赏析】 “麟游小雪近家山”,首句交代写作背景,即作者在麟游(今属陕西)的小雪时节,正想归家。 “归思连云不可攀”一句,写诗人的思归之情。“归思”指归家的愿望。“连云”指连绵不断。诗人归心似箭,恨不得立即飞到家乡。 “珍重岁寒惟白桧,忽飘幽韵到人间”
注释:奉常,指唐代的裴度。青衫,即官服,是文官穿的青色衣服。刺部归来,意思是说从地方官任上回来。汤孙宜黍稌,意思是汤孙应该种稻谷,稌,古代对稻米的另一种称呼。猗那,同“其奈”。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奉常别后和吕与叔观藉田三绝,其中第二首写他看到汤孙(农夫)应当种稻米,自己却没有才力来继承他们,表达了他的无奈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