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
《题赵大年小景》是宋代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详细解读: 1. 生长深宫不识山: - 生长深宫:这里指的是诗人从小生活在皇宫中,可能因为长期在宫廷环境中生活,对外界的自然景观接触较少。 - 不识山:表示他从小就没有机会亲自接触或了解真正的山是什么样的自然风景。 2. 骚人一见便开颜: - 骚人:古代指有学问的人,诗人在这里用“骚人”来形容自己
诗句: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 译文:灵州城周围有上千株柳树,全都被官府的军队砍伐用作柴火。 赏析:张舜民在这首诗中描绘了西夏战场的荒凉与凄凉。首句“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通过“千株柳”这一形象生动的意象,表达了战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第二句则将视角转向未来,想象着战争结束后的情景,用“玉关归去路
注释:用深墨画竹,竹子就非常清晰;用浅墨画竹,竹子却仿佛带烟。高高的厅堂一下子打开几幅画,一半露出来,一半隐藏起来,就像自然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通过对比深、淡两色在画竹上的效果和作用来赞美薛判官的画艺之高。 首句“深墨画竹竹明白”,是说用深墨作画,竹子就会显得非常清晰。这两句诗以竹为喻,赞颂了画工的高超技艺。 后两句“淡墨画竹竹带烟”,是指用淡墨来画竹子,它好像笼罩着一层薄烟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此题考核理解诗句含意的能力,赏析时要读懂诗句大意,抓住关键词语,概括中心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渭曲山阴到者稀”,指在渭水北岸,山的南面很少有人来游览;“浮休一见便开眉”,说只要看到画上的景物,就高兴得眉开眼笑;“客来不必多嗟赏”,指来观赏的人很多,也不必一一夸赞;“自古词人是画师”,自古以来,那些著名的词人也是画家。据此分析作答。 【答案】
【注释】 南迁:这里指作者因避乱而南迁。橘洲:即橘子洲,在湖南长沙城西湘江中,为古代民间传说中的湘妃葬地。霜纨:洁白如霜的纨素。 【赏析】 这是一首自题画扇诗。首句写诗人因避乱南迁而不知年月已久;次句写二妃祠外,橘子洲边的情景,点明所画之内容。第三句说眼昏笔颤,谁也不能画出这景色,第四句则以“无奈”二字作结,说明自己只能借助画扇来表现眼前景色。全诗意境清丽,用词简练,不事雕琢
【注释】 荆公:指王安石,即王文公。张罗:张设帷幔,为丧事而准备。生刍:用新麦穗做的祭品。恸哭:大声哭泣。弟:指王安石的弟弟王安节。时宾客:当时来吊丧的宾客。合如何:怎么过得去?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悼念弟弟王安石的诗作。王安石与弟弟情同手足,对兄弟十分友爱,但当弟弟去世后,王安石悲痛不已,写下这首《哀王荆公》。 首句“门前无爵罢张罗”,写丧事办得很简朴,因为家中没有官俸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下面是逐句的释义和分析。 1. 诗句释义与译文: - 江水悠悠去不还:江水缓缓地流淌,仿佛在不断地向远方奔去,无法返回。 - 关键词:江水、悠悠去、不还 - 长悲事业典刑间:长久地悲伤于自己的事业和法律之间,感到困惑和无奈。 - 关键词:长悲、事业、典刑、间(中间) - 浮云却是坚牢物:浮云虽然飘忽不定,但仍然是坚固的物质
【注释】 哀:哀悼、慰问。犹子:儿子,指虢县令的儿子。箅(bèi):计算。“种瓜再摘”是说种的瓜果又可以收获了,但人却老了,骨肉分离。何事:什么缘故,为什么?不哭:表示不悲伤。相别:分别。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老人在晚年还被儿女抛弃的情景,后两句写老人与儿女别离时并不悲伤,这两句诗一反常人常情。 全诗表达了对老年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愤慨。 译文: 种下瓜苗再摘下来觉得瓜稀疏
诗句原文: 南薰门外禾千亩, 观稼亭前柳四垂。 茭芡满盘新熟酒, 年年妆点早秋时。 注释: - 南薰门:宋代城门名,位于京城郊外,此处用以指代京城。 - 禾千亩:形容农田广阔,庄稼茂盛。 - 观稼亭前:古代帝王常在观稼亭前观看农作物的丰收,这里特指观稼亭前的景色。 - 柳四垂:形容柳树垂下许多枝条,形成一片绿荫。 - 茭芡:一种水生蔬菜,此处特指其新鲜可口。 - 新熟酒:表示食物新鲜美味
【注释】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苏轼曾称赞他:“吾家之山,范宽以来未始见。”小景:山水小图。 “对镜”句:指画中的景物与实际相似。 “岘(xiè)山”二句:岘山在今湖北襄阳附近,是汉晋时期名士王粲游宦之所。黄落:秋色凋落。数峰孤:山中峰峦显得孤单。 “咫尺”二句:意谓眼前的景物与千里之外的风景相仿,因此不必到远方去欣赏。 【赏析】 《跋范宽小景》为苏轼的题跋之作。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三》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