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民
洛阳有一个少年,善于通晓古今事情。他打算毁坏匈奴单于的霸业,慷慨陈词提出了五条策略。当时长安的人都以为他是狂妄之辈,但今天却取得了实际效果。真是敢说天下没有匈奴人,每年还来请求官吏处理。 注释: 1. 胡无人(匈奴人):指匈奴人,即胡人的后人。 2.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古代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3. 善达古今事:擅长了解和处理古今的各种事务。 4. 隳单于
诗句释义及赏析 “望行人,行人在何所” 注释: - 这句表达了对远方行者的关切和期盼。“望行”,即远望行人,表达一种思念之情。 “燕雁不齐飞,参商竟相阻” 注释: - 燕雁比喻远方的旅人,不齐飞表示他们各自忙碌或因某种原因未能相遇。参商是古代二十八星宿之一,此处用来形容因距离遥远而无法相见的困境。 “别以三秋为久,生以百岁为期” 注释: - 这句话中,“三秋”是指三年
注释: 1. 南岳:指衡山,在今湖南。 2. 它国西南隅:它国,这里指的是衡山周围的其他国家。 3. 亘地岣嵝外:亘,横贯;嵘,高耸;嵝,山名。 4. 奇峰七十二:山峰有七十二座。 5. 主客雅相对:主客,主人和客人;雅,和谐。 6. 辙在想虔游:辙,车辙;想,想望;虔,虔诚。 7. 铭知知禹会:铭,铭记;知,知道;禹,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衡山的自然景色和历史人文
赏析: 此诗写诗人在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感怀。首句“一见黄花只自羞,萧然短发不禁秋”,以黄花为比,抒发自己的感慨。黄花代表重阳节盛开的菊花,诗人看到满枝的黄花,感到羞愧不已。同时他的头发已经稀疏,秋风一吹就更加萧瑟了。第二句“谁人为整乌纱帽,独倚西风满眼愁”则描写了他独自登高时的场景。诗人头戴乌纱帽,但面对萧瑟的秋风,内心充满忧愁,无法排解。全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通过描绘登高时的所见所感
城上乌 城上乌,山头月,几点残星灭不灭,营中角声鸣咽咽。 城上的乌鸦,山头上的月亮,几点星星时隐时现,军营里的号角声呜呜咽咽。 战马嘶,征人发,堂上双亲垂白发,闺中少妇年二八。 战马嘶鸣,出征的人出发了,家中的老父母头发都白了,闺中的少妇年龄二八(十六七岁)。 爷牵衣,儿抱膝,东邻西邻哭声一,道上行客肠断绝。 父亲拉着孩子的衣服,儿子抱着孩子的腿,周围邻居都在伤心哭泣
诗句输出: 艰难生长,只有几寸高,满望亭亭百尺余。 译文输出: 艰辛地生长着,只能长出几寸高的小苗,却满怀期望地期待能够长成高大挺拔的树木。 注释输出: - 艰难生长:形容生长环境艰苦或成长过程不易。 - 数寸得能孤:即使只长了几寸高,也希望能独自成长。 - 满望亭亭百尺余:希望最终长成高大挺拔的样子,达到百尺高。 赏析输出: 这首诗是张舜民对一位小植物生命的感慨和赞美
在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 注释翻译: -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在青铜峡的韦州路上,有十次出征但只有九次没有返回。 - “白骨似沙”形容战场上的死尸堆积如山,“沙似雪”则形容这些白骨如同大雪一般密集。这里的“将军”可能指的是出征的士兵或者将领,而“休上望乡台”则表示他们不要再回到那些充满悲伤和思念的地方去了。 赏析: -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全诗共四句,前两句写诗人西行途中的所见:西征已度故关山,秋雨零零路屈盘;第三句写诗人西行途中的感受:受尽艰辛心不足;第四句写诗人到达目的地后看到的景象:解程又展画图看。 【答案】 ①“西征”指出远门去游历(或游览)名胜古迹;②“已度故关山”指已经越过了旧时的山险关隘;③“秋雨”指秋天里的雨水,这里代指旅途的艰难
注释: 1. 皪:形容月色。 2. 人间五月寒:指天气炎热,但因为风大、月明所以感觉凉快(或指天气酷热)。 3. 玉珑璁:形容美玉的光泽和质地;翠云冠:用翡翠装饰的帽子。这里用来比喻真珠花的美丽。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真珠花为题,描绘了真珠花的美景。 首句“风中的皪月中看,解作人间五月寒”,描写了真珠花在月光下摇曳生姿的景象,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酴醾(tú mǐ) 冰肌雪艳映残春,燠日薰风入四邻。 任是主人能爱惜,也𢬵一半与游人。 注释: 酴醾(tú mǐ) 冰肌雪艳映残春,燠日薰风入四邻。 任是主人能爱惜,也𢬵一半与游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酴醾花的美丽和它的开放。诗中用“冰肌雪艳”来形容酴醾花的颜色,给人一种清纯、纯洁的感觉。同时,“燠日薰风入四邻”则描述了天气温暖,阳光明媚,微风拂过的情景,为酴醾花的开放增添了生动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