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宜修
沈宜修的《浣溪沙 早春感悼》是一首描绘早春时节景色和抒发作者情感的古诗。下面将逐句进行解读: 1. 诗句翻译与赏析: - “休问楼前柳色匀。”:这句诗表达了对楼前景色的淡然置之,即不必过多关注柳树是否已经变得分外柔和或美丽,暗示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超然态度。 - “只应赢得镜中颦。”:这里的“颦”指皱眉头,形容镜中的自己因春光乍现而显得有些忧愁,反映了诗人在春天到来时的心情波动。 -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细雨庭皋湿翠苕 - 此句描述春日细雨中的庭院景象,“翠苕”指的是嫩绿的草。细雨使得庭院中的草木显得更加青翠,增添了春天的气息。 2. 深红浅碧缀良宵 - 此句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色彩变化。深红和浅碧相间,为良夜(美好时刻)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也反映了季节的变换。 3. 东风惹得燕嗔娇 - 风是春天的象征,这里的“东风”可能是指春天的风,它轻轻地吹拂着,引起了燕子的注意
宋玉悲秋合反骚。 陶潜把菊任持醪。 山遥遥外水萧萧。 梦不到时诗自在,兴难忘处恨全消。 香沈沈里蕊飘飘。 诗词原文: 尽日轻阴锁画阑。 横陈锦瑟曲声残。 一庭秋色半阑珊。 览卷意慵添睡思,凭■花落惜春寒。 篆烟聊拨袅屏山。 注释与赏析: 1. 尽日轻阴锁画阑:“尽日”表示一整天,“轻阴”形容天气阴沉,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而“锁画阑”则描绘出一种被自然景色所包围的静谧氛围。 2.
诗句原文 浣溪沙 帘外青灯几缕斜。 天边寒色逗明霞。 疏梅点点缀琼葩。 冻蕊自教秦管咽,飞花还向蜀丝赊。 画楼窗上只馀纱。 译文 帘外的灯光几缕斜斜地洒下,天边寒气渐渐染红霞光。 稀疏的梅树点点点缀着洁白的花朵,冻僵的蕊香自教秦地的笛声呜咽,飘落的花絮仍向远方赊借蜀地的丝线。 画楼上空只余纱幕,静待夜幕降临。 赏析 《浣溪沙》是宋代词人苏轼的作品,此词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注释】 浣溪沙:本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浣溪纱”、“醉桃源”、“一落花”。双调五十八字,前段四句三平韵,两仄韵转两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或两仄韵转两平韵。上片第一、二句起首二字俱用叠韵,第三句起首二字俱用孤雁出群格。下片第五、六句起首二字俱用孤雁入群格。 帘栊:帘子和窗子。 楚台风月:指楚国的风月。楚王在郢都时,曾以钟鼓乐舞迎送美人。后人因以楚风月喻美女。 觑(qù):偷看。
新月桐帘影上钩。 桐叶轻摇,月光透过桐叶的缝隙投射在院落中,如同一个悬挂的钩子。 露寒庭院一天秋。 夜幕降临,庭院里弥漫着寒冷的气息,仿佛整个秋天都笼罩在这里。 金风飒飒夜悠悠。 夜晚,风吹过庭院,发出飒飒的声音,伴随着秋天的凉爽和宁静的时光。 砧杵带愁敲远梦,雁声衔恨落高楼。 砧杵声敲打着远方的梦境,雁叫声承载着深深的遗憾和思念,飘荡在高楼上。 碧云流断暮江幽。 江水流动着碧绿色的天空
诗句释义如下: 藓碧莎平草,画阑十二月初新。 寥寥疏景一庭匀。露冷半天迷极望,云几树映寒津。 紫箫声里隔行人。 译文: 在寒冷的冬夜,独自漫步于庭院中,感受着大自然的静谧之美。只见苔藓覆盖的草地,绿意盎然;画檐下的栏杆,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丽。时间已至腊月,一切都显得那么新鲜而生机勃勃。然而,在这寂静的夜晚,却只有我独自一人,与这宁静的庭院和远处模糊的景象为伴。 天空中弥漫着薄薄的白雾
浣溪沙·仲夏即事 喜得新来几日闲。半晴梅雨绿窗间。小池初涨绿湾湾。处处鸠啼帘不卷,时时花落草成斑。轻云飞去隔青山。 注释: 1. 喜得新来几日闲:高兴的是近来几天没有什么事情。 2. 半晴梅雨绿窗间:天气虽然半晴,但雨意仍浓,绿窗户之间弥漫着潮湿的气息。 3. 小池初涨绿湾湾:一个小池塘刚刚涨水,水面泛着绿色。 4. 处处鸠啼帘不卷:到处都能听到鸠鸟的叫声,但我家的窗户却紧紧关闭,不让它传进室内
注释: 春事阑珊可怨嗟。 春天的事情已经结束,令人感到遗憾和哀伤。 愁看柳絮逐风斜。 我忧愁地看着柳絮随风飘散,仿佛在向我诉说着什么。 碧云天际正无涯。 碧云(即晚霞)在天空中无边无际,如同无尽的思念。 莫问燕台曾落日,休怜吴地有飞花。 不要问我的家乡曾经经历过夕阳西下的情景,也请不要可怜我的家乡曾经飞过美丽的花朵。 春风总不属侬家。 春风总是不属于我的家庭,我无法享受它带来的温暖。 赏析:
注释:谁把春风特地送来?我漫然的怜惜这情思,猜测它猜着了花。被花猜中了,只在一旁徘徊。旧时心中的怨恨没有人能捉摸得出来,新的忧愁只能独自来安排。眼前哪里可以忘记呢? 赏析:此词抒写了作者对花的怜惜、猜疑之情,以及因花而产生的愁恨。上片以花为媒,借花喻人,写出了词人的闲愁闲恨。下片以“新愁”为题,抒发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感。全词语言清丽,含蓄委婉,富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