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奇
注释:燕子善于飞行,在霜冻的天气中行走感到害怕;布谷鸟刚探出雪中的小窝,也显得有些威猛。它们都为了寻找温暖的地方聚集在一起,向着朱红色的门扇飞去。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和生机勃勃的气息。首句“燕巧行霜怯”,燕子在寒冷的冬天里勇敢地飞翔,不畏严寒。第二句“鸠新探雪威”,布谷鸟刚刚从寒冷的雪地里钻出来,显得有些威猛。这两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展现了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气息。第三、四句写春景
对春鸟有感十首其十 草色愁鹈鴂,乡心寄鹧鸪。不知春既老,竟与物为徒。 注释:春天的景色让人感到忧郁;我的乡愁寄托在鹧鸪的身上;我不知道春天已经过去了,竟然和万物融为一体。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慨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对春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情感。诗中运用了“草色愁鹈鴂”这一意象,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哀愁并存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叹。同时
``` 故园 不敢作故园主,幸当花木春。 东风曾识旧,为我岁华新。 [4^-5^] 注释: 1. 故园:这里是指作者的故乡。 2. 敢作故园主:诗人不敢自称是故园的主人,表现出谦卑的情感。 3. 幸当花木春:诗人幸运地享受着春天的温暖和花开的美好。 4. 东风曾识旧:东风似乎认识这片熟悉的土地,带来春的气息。 5. 为我岁华新:春风使岁月重新开始,带来新的生机。 译文:
【注释】 鄱阳:指江西省鄱阳湖。晓望:早晨观看。湖光:指湖水的光辉。 氤氲:形容烟雾、云气等聚集弥漫的样子。 合:会合。 分:分开。 赏析: 这首诗写一个清晨在湖边观景的意境,以“湖光初照耀”起头,点明时间与地点,然后描绘湖边的景致,最后抒发自己的感受。 首句“湖光初照耀”,是描写日出之时的景色,此时湖面上的阳光刚刚照射出来,显得特别耀眼。 第二句“山意转氤氲”,则描写了湖边的山峦被日光所照
【注释】心清秋许见:指心情澄澈,如秋天一样明净。山远暮能光:山峦在傍晚显得更加明亮清晰。微着烟云色:指山中云雾缭绕,隐隐约约。所思不可方:指心中思念之情,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赏析】此诗为组诗《所见四首》中的第四首。诗人在山间游览,看到美丽的秋景,心情非常愉快。他感到山高林密,云雾缭绕,好像置身于仙境之中。此时,诗人不禁产生许多联想和感慨,但一时难以表达出来。于是作此诗以抒写自己的心情。
注释: 总在秋光路,云山异浅深。 山云将白尽,随地绕秋阴。 总在秋光路,云山异浅深。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无论走到哪里,我都在秋天的路上走着,而周围的云和山又显得深浅不一,就像春天一样,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孤独。 山云将白尽,随地绕秋阴。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山上的云快要变成白色了,它们随着地势的变化而在地面上盘旋着。 赏析: 《所见四首》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其中第二首“总在秋光路,云山异浅深
注释: 去日葵倾赤,归时菊散英。 葵,即向日葵,向阳而生,此处比喻太阳; 菊,指菊花,这里比喻时间,指秋天。 去日葵倾赤,归时菊散英。意指离开的时候,太阳像向日葵一样倾斜着照向地面;回到的时候,菊花像散落的星星一样在天空中闪烁。 登临观物意,来往较秋情。意思是登上高处观看万物,可以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而来回穿梭于自然之间,比较出秋天与春天的不同。 赏析:
注释:野鸭子整天都在吃食,云雀终日都在飞翔。无心分清浊,又何必比较肥瘦? 译文:野鸭子整日不停地觅食,云雀整日不停地飞翔。它们无心分辨清浊,又何必比较谁更瘦谁更胖呢? 赏析:此诗以野鸭、云雀喻君子,借物言志。首两句写其日常行为;后两句抒发了对二者的赞美之情。诗人认为这两种禽鸟都无心于分辨是非善恶,也无需去比较自己与别人谁更清雅高洁,更不需去计较自己是否比人更瘦一些,更不需要去羡慕他人
注释:反舌鸟何时能够到达,趁着春天飞入皇宫。 啼莺含着愤恨之情,力量微弱无法驱逐敌人。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借咏反舌,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首联点明题旨,“反舌”是本诗要咏的对象,它何时来到,乘着春天飞向都城。颔联紧承上文,写反舌之鸣,声如人言,含怨尤,力小不能驱走仇敌,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切和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全诗以物为比,托物讽喻,含蓄地抒发了作者怀有抱负而报国无门的苦闷心情
【注释】: 漫道鸠居鹊,真成鼠化鴽。 漫道:空说,随意说;鸠(jiū):布谷鸟,常在田野间鸣叫,春天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