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逐句释义: 1. 繁霜减觉鬓毛侵: - 繁霜:指秋天的浓霜,象征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 - 减觉:感觉到减少或变化。 - 鬓毛:指人的两鬓的头发,常用于形容年纪或衰老。 - 侵:侵入或侵袭。 - 整句的意思是秋天的浓霜减少了,感觉到两鬓的头发开始变白或稀疏。 2. 揭日移山尚有心: - 揭日:意为推开太阳,比喻努力或奋斗。 - 移山:比喻巨大的困难或障碍。 - 尚有心
注释: 行在朝中,每天都要早朝;渐渐地看到垂柳的枝条越长越高。 不需要坐着等待秋风的到来,已经感觉到先生的头发变白了。 译文: 朝廷上,每天都要早早地来朝见皇上;慢慢地发现垂柳的枝条变得越来越长。 不需要坐着等待着秋风的到来,就能感受到头发变白了。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象和表达诗人感悟的杂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首句“行在朝朝事早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将诗歌内容大意理解清楚,然后把握诗歌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从炼字、炼句和表现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鉴赏。 “冬暖通宵雨似绳,回风忍作雪飞腾”,这两句是说冬日的夜晚,天气异常寒冷,一夜大雪纷飞。作者用“绳”来形容连绵不断、铺天盖地的大雪,可见其描写之细腻生动。同时,“回风忍作雪飞腾”,则写出了风力之大和雪势之猛,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感
【注释】 杂诗:即七绝,是唐代五言律诗的一种体裁。 新绿新晴暗几层:指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小亭斜日有谁登:指游人稀少的景象。 窗间阁笔沉吟者:指诗人自己。 席卷燕云且未能:指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还未实现。 【赏析】 这首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当时,藩镇割据、宦官干政、藩镇节度使拥兵自重,使中央集权受到严重损害。此诗以“杂诗”为题,借咏物抒怀,表达了作者希望建功立业
【注释】 林外:指院落之外。林中,树木丛生的地方。 明霞:晚霞,日落时天空出现的彩云。 满庭柳浪碧云生:满院里像波浪一样的柳枝,在阳光照射下呈现出一片碧绿的云彩,好像云朵在水中漂浮。 西风:秋天的风,秋风凉爽而有力。 妙解:巧妙地解除,这里是说秋天的风能有效地消除夏天的暑气。 残暑:残余的暑热,这里指夏天留下的余热。 萧萧带雨声:形容秋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音,像是下雨一样。 【赏析】
【释义】: 廿一晚起家业可以寻觅,刻苦学习如忘记衰老渐渐侵。 冲雨冲风浑然不介意,一生吃著那关心。 【注释】: 廿一,二十。夜起,晚起。迹堪寻,家业可寻觅。习苦如忘老渐侵,刻苦学习如忘记衰老渐渐侵。冲雨冲风浑不避,冲风雨毫无畏惧。那关心,那关心。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学习的态度,他坚信只要努力学习,就能在风雨中前行,不被外界所干扰,最终取得成功
弥天四海尽虚名,西抹东涂让后生。 七十老翁閒抱膝,思量次弟便收京。 赏析: 郑孝胥的《旅顺杂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感慨,反映了清末时期社会动荡的历史背景。在这首诗中,“弥天四海尽虚名”展现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虚伪与浮躁,人们为了功名利禄,不择手段地争夺权力与地位,使得整个社会充斥着欺骗与谎言。而“西抹东涂让后生”则揭示了年轻一代对前辈的盲目崇拜和盲从,他们没有自己的主见
注释: 谅为烈士当如此,负咎方知疾恶深。 意气人生忽相感,惟将节义见胸襟。 赏析: 这首诗是赠给甘粕大尉的。诗人通过赞美甘粕大尉的高尚品德,表达了对正义的向往和追求。 首句“谅为烈士当如此”,意思是说甘粕大尉作为一位烈士,就应该这样行事。这里的“谅”表示相信、肯定,“烈士”指的是为国家或民族献身的英雄人物。整句的意思是说,甘粕大尉作为一位为了国家和民族付出生命的英雄,他的行动就应该是这样的。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赏析。解答此题,需结合全诗内容来分析。“天戴空桐海度辽”:天空中高悬着巨大的云朵,大海横越辽远的原野。“高原无际见盘雕”:无边的原野上飞起盘旋的雕鸟。“二十年血心心头贮”:已经二十年之久,心中始终装着热血。“犹向寒宵作怒潮”:仍向寒冷的深夜,化作愤怒的浪涛。赏析时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译文:
注释:庭院中新栽了二十三棵柳树,书架上已经堆满了书。回首过去,曾经在海藏里珍藏了五千卷书,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旧楼的居所呢?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晚年归家后所作。他看到庭前新栽的柳树,想到自己的藏书之多,不禁回忆起自己当年在海藏里珍藏书籍的情景来。“回首海藏五千卷”,可见他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何年还我旧楼居”则表达了他对归隐生活的期望和向往。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