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1) 炼句:炼,即提炼、加工,指经过多次推敲把词句加以锤炼,达到内容充实、形式完美的程度。“磨墨”一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平淡无奇,但细细玩味,却颇耐人寻味。 ①“盥漱衣冠只四更”,诗人用四更天来写自己起床准备洗漱打扮的时间,这既表明了诗人的勤劳朴素,又写出了自己的刻苦好学。 ②“惯将磨墨遣闲情”,这句的意思是“我习惯用磨墨打发那些闲暇时光”。磨墨遣闲情
诗句解析 1 “花下又作歌(甲午)” - 描述诗人在花下再次唱歌,可能是在创作或庆祝。 2. “海波照天花照地,偶著诗人作园吏” - 海波和花的光辉反射在天空中,偶尔成为诗人的角色,管理着园林的小吏。 3. “园小偏收海外奇,诗成便向花前醉” - 园子虽然不大,却能收集到来自远方的奇妙之物,诗人完成诗作后,喜欢在花前醉酒。 4. “天明海摇日自沸,园花嫣然皆破睡” - 天亮时,海洋波动
【注释】 非白非朱:指花的颜色不是纯白色,也不是纯红色。转加:更加娇艳。𣨼(lù):暖和、温暖。倾城态:倾国倾城的姿色。省识:知道;认出。楼西:指楼上的西边,即楼上的西面。几树花:指几株花。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写女子春日独居深宫所见所感。首句“非白非朱”是说花的花色不是纯白色就是纯红色,而实际却更娇艳,用反说法写出了花的鲜艳。第二句写春风把花瓣吹得轻轻飘动,好像在暖意的云霞里飞舞
【注释】 重九 其一 (乙亥):即乙亥年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重九:指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登高:古人在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因“重九”与“久久”同音,有长久、长寿之意。 诗酒阑珊:酒意已阑珊,即酒意已尽。 付与闲人话《心史》:把心事托付给那些悠闲的人去说。 《心史》:相传古印度僧人瞿昙悉达多曾于菩提树下悟道,留下一部记载他一生言行和觉悟的《阿育王经》等,后人合称为《心史》,又称《大般若经》。 余论
【注释】 (1)辛未:指乾隆五十年(1785)。 (2)通宵雨似绳:整夜的春雨,像绳子一样细密。 (3)回风忍作雪飞腾:回风吹来,仿佛有雪在飞舞。 (4)雕镵(chǎn):刻削,雕刻。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冬日春雨的描写和感受。 “冬暖”二句写冬日春雨之状:冬日天气温暖,春雨连绵不断,细密如绳,回风乍起,竟有雪花飞舞之景。 “人闲”二句说诗人观感:诗人闲居无事,遇事迟缓,担心自己不能胜任
这首诗是清朝光绪年间诗人林则徐所作,全诗共八句,内容主要表达作者对鸦片战争的痛恨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失望。 诗句: - 焚鸦片十馀箧及吸器百许具于署之东隅仍洒灰于坎以灭其迹(甲午) - 嗟嗟中原今何地,惰民亿万天弃之。 - 我生不辰遣睹此,酖毒流染宁可医。 - 朋亲故旧无免者,白昼枯胔行累累。 - 九州沃野不播种,益蓺淫药戕孑遗。 - 国家又从征其利,漏脯鸩酒取疗饥。 - 四邻揶揄幸吾祸
【注释】 甲戌:天干地支纪年法中的第41年,即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 骨肉:指自己的父母兄弟。凋零:指死亡。劫灰:佛教称人死为“三涂”,其中“火”为“五蕴”(色、受、想、行、识)之一。劫灰,喻人世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换:更替。兴亡:兴旺与衰败。万状:千种形态。祇(zhī)馀:仅存的残余。儿时:童年。读忆:回忆。仰天:抬头看天。眼波涛:形容眼泪如波涛滚滚。 【赏析】
注释:鸡鸣时等待五更的钟声,鹤知夜半不需要睡觉。 在西窗边沉吟着送走一轮月圆,回望东方只见白茫茫一片。 赏析:诗中的“鸡”指五更,“鹤”即指月亮,“五更”和“月”都是古代计时单位,分别代表凌晨1、2、3、4、5五个时辰。诗人以鸡报晓,暗示着天明将至;而鹤因无需睡眠,可见月光之皎洁,映照得人无暇顾及其他。最后一句写天将亮时的景象,西窗的月已渐渐隐去,东方的天空已泛出鱼肚白,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
【注释】初酣:刚喝。卯酒:古代以十二地支计时,卯时是早晨五点到七点,所以叫“卯”。酡颜:红润的面颊。出拥:出来,被簇拥着。着眼分明故难得:因为眼力清楚、目光敏锐,所以难得。却随尘土在人间:却要随着尘埃而存在。【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诗人饮酒赏花情景的诗。首句写诗人刚刚饮完酒后,脸上呈现出红润的醉态;第二句描写他出来时,被朝霞和薄雾簇拥着;第三句写他看人世的眼光十分清晰,因而难以得见;最后一句说
注释: - 风雨既过有二株粲然独存怃然赋之(甲午):经历了风雨的洗礼,这二棵树依然傲然独立,令人欣慰。 - 飘风急雨万骑趋,欲救不得嗟群姝:狂风骤雨中,无数骑兵疾驰而去,试图营救却无法成功,只能叹息这群可怜的花朵。 - 朝行我园太狼藉,飞雪宛转萦衣裾:早晨行走在我的花园中,到处都是一片狼藉的景象,雪花在空中盘旋,仿佛在萦绕着我的衣服。 - 眼看众枝各含怨,顿抱芳意归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