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顺之
诗句:水军队队黄头郎,迎潮直上凌扶桑。已知海若先清道,万里沧波定不扬。 译文: 在这片海域之上,我们的舰队如同英勇的军队一般,其中黄头的士兵们如同勇士一样,他们勇往直前,迎着海浪直冲向远方的太阳神——扶桑树。我深知大海之神会提前为我们清理道路,所以无论多么遥远的万里之遥,波涛汹涌也不会使我们的舰队受到任何影响。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表达对海上将领汤将军及其部队英勇无畏
【注释】: 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 其一:海上的战士们,英勇地战斗着。 汤:指唐汤将军。 猿臂:形容手如猿猴般灵活。猛虎须:形容手如猛虎般有力。 玄女:传说中掌管兵权的女神,此处借指军神。 明主亲颁手中剑:唐汤是皇帝身边的亲信大臣,皇帝亲自颁发给他手中宝剑。 直交:直上云霄,飞向天空。跨海斩天吴:跨过大海,斩下天吴(传说中的一种龙),这里比喻唐汤英勇无比。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唐汤将军的诗
注释:祢生,即祢衡,字正平,东汉末年文学家、辞赋家。他才华出众,但性格狂放不羁。一剌怀中半灭磨,意思是说祢衡的文才已经衰减了一半,就像磨刀石一样只剩下一半锋利了。纵令罄折谒官长,意思是即使我卑躬屈膝地去拜见那些官长,也比不上诗人咏荷戈。 赏析:这首诗是祢衡的自咏诗。祢衡在曹操手下任黄承儿参军时,曾作《鹦鹉赋》,歌颂“七雄”纷争的局势。后来,曹操想招揽他到麾下,他写了一篇《答魏武笺》来婉拒
南征歌十二首其三 诗句解读 - “汉皇有道伏羌胡” 汉皇治理得当,使得羌胡之地得以安定。 - “南粤何知擅一隅” 连南方偏远的粤地都不知朝廷已取得胜利,只知道固守一方。 - “万里出师将问罪” 为了正义,皇帝派出大军进行讨伐,彰显了国家的威严。 - “不因大海富明珠” 并非因为海中珍珠而动怒,而是对暴行的惩戒。 译文 汉朝皇帝英明,征服了边远地区的羌胡, 南越的无知者竟然占据一方。
诗句释义:五千长戟下淮邳,自是沙洲命尽时。将军欲置平戎鼓,须借鲸鲵腹下皮。 译文:五千长戟横扫淮邳,这是沙洲的终结之时。将军想要放置平戎鼓,需要借用鲸鲵的腹部皮肤。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明末清初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描述海上的凯歌和汤将军的战斗场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勇。诗中的“五千长戟”象征着强大的军队,而“自是沙洲命尽时”则表达了战争的必然性。最后一句“将军欲置平戎鼓,须借鲸鲵腹下皮”
这首诗是杜甫赠予汤将军的,汤将军是唐代著名的将领。诗中通过描绘汤将军的英勇事迹,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赞扬。 我们来看第一句:“锦纨爱子亦从军”。这句的意思是汤将军的儿子也跟随军队出征。这里“锦纨”指的是珍贵的锦缎,象征着尊贵和荣耀;“爱子”则表示对儿子的爱;“亦从军”表示儿子也参与了这次军事行动。 我们看到第二句:“长鬣苍头总策勋”
海上秋高朝气清,营中贾勇竞先鸣。 迭屿乱翻旌帜影,惊涛尽作鼓鼙声。 注释:这首诗是《海上凯歌九首赠汤将军》的第五首。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一幅波澜壮阔的画面,表达了对将士们英勇无畏、奋勇争先的精神的赞美和赞扬。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充满豪情壮志的诗篇,通过对将士们的英勇表现的描绘,展现了他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诗人用“海上秋高朝气清”形容战场环境
南征歌十二首(其八) 草木千山鼓角风,将军牧马夜郎东。 灵台向夕占星色,巳报搀抢堕海中。 诗句释义与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唐顺之的作品《南征歌十二首》中的第八首。诗中描绘了边塞将士的艰苦生活以及战争的残酷。 第1句:草木千山鼓角风 - 词语分析:这里的“鼓角风”可能指的是军号声和战鼓声交织在一起的嘈杂声,象征着战争的紧张氛围和士兵们的忙碌状态。 - 情感表达
南征歌十二首 其六 月明吹笛武陵川,马上行人望跕鸢。 莫怕炎洲饶毒疠,一冬飞雪似胡天。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月明吹笛武陵川: - 注释:在明亮的月光下,吹奏笛子于武陵的山川之间。 -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夜晚在武陵地区,月色清朗,笛声悠扬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武陵是地名,这里可能是诗人的一个游历之地,通过“月明”二字,渲染了一种静谧的氛围。 2. 马上行人望跕鸢: - 注释
南征歌十二首 其二 诏锡彤弓出禁城,良家六郡总从行。将军旧佩平蛮印,校尉新开横海营。 注释:皇帝赐予我彤弓,让我离开京城,前往平定叛乱的地方。我带领的是六个郡的良家子弟,一同出征。将军曾经佩带着平蛮的印章,现在校尉又开设了横海的营地。 赏析:这首诗通过叙述南征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忠诚和对和平的渴望。诗中“诏锡彤弓出禁城”一句,展现了皇帝对诗人的信任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