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诗句解读与译文 第一句 - 词语解释:偈颂是一种佛教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表达教义或进行修行指导。在这里,“三界唯心”指的是所有存在的事物本质上是心的表现,即一切现象都是心灵作用的结果。 - 译文:《心经》中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里的“空”是指一切事物都不存在自性,而“色”是指世间万象。因此,“三界唯心”也可以理解为,一切现象都是由内心所创造,而非外在实体。 -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七十六渠非老朽,不礼不受。 威音世前,毗卢顶后。 把定壶中白日长,触著匣内青蛇吼。 良医叮嘱病人,服药不如忌口。 注释: 1. 渠非老朽 —— 这个比喻指的是人的生命就像壶中的水一样,不会因为年老而枯竭。 2. 不礼不受 —— 这是对人的一种尊敬和礼貌,不接受他人的无理取闹或侮辱。 3. 威音世前 —— 这是指威音(威严的声音)出现在世界之前,暗示着它的力量和影响力。 4.
注释: - 十方法侣共安居:十方法侣(修行者,出家人)共同居住在这个地方 - 云月身心照处虚:云和月都在修行者的心中,他们的内心是空虚的 - 转侧芦汀飞鹤鹭:在芦洲上转身侧身,看到飞翔的鹤和鹭鸶 - 亡机林壑混樵渔:没有执着心,与自然融为一体,就像樵夫和渔夫在山林中一样 - 瘢痕若尽光无际:即使有伤痕,但内心的光明无边无际 - 丝糁才萌念有馀:细末的尘埃刚刚萌生,而思念就有余了 -
【解析】 本诗是一首偈颂,全诗共二句。从第一句“踏破草鞋赤脚走,拄杖头上挑日月”可以看出作者的苦行僧形象。第二句“智门真得祖家风,放出云门广长舌。”是说修行人要真正悟道。第三句“大智如愚,大功若拙,用尽工夫参不彻”,是说大智之人看似糊涂,实则智慧无边,其功夫深不可测。最后一句“莫于平地上增堆,休向虚空里钉橛。”意思是不要在平地上乱堆乱放东西,也不要在虚空中胡乱作事,以免自寻烦恼。 【答案】 译文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七十九 十方大地是我一身,便能禁足; 十方众生是我汉家,方解护生。 禁足也步步不妄行,护生也心心不妄动。 注释:十方大地:即指宇宙间的所有空间。我一身:指佛教中的“我”是一体的。十方:佛教语,表示东南西北四方及上方、下方、过去未来等所有空间。禁足:佛家语,指修持佛法,达到清净无为的境界。汉家:指汉族,这里指修行者本人。护生:佛家语,指救度众生。步步不妄行:佛家语,意谓处处谨慎
诗句释义与译文 第1句 - 佛身光明了无垢: 此句描绘的是佛的神圣光辉,没有一丝污垢。 - 性水清净常不浑: “性水”比喻佛法的纯净和清晰,“浑浊”指世俗的纷扰和杂念。 第2句 - 降生沐浴吉祥事: 佛诞生时,有如沐浴在吉祥和祥瑞之中。 - 大开功德门: 为众生开启了修行的大门。 第3句 - 哆哆和和增口业: “哆哆”形容说话声音轻柔而有力;“和和”表示态度平和而亲切。 -
【注释】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六十八:不可得一,不可得异,我如是也彼如是。 不可得一,不可得异,指“一色”和“异色”。我如是也彼如是,即“一切法无自性”,是佛家的基本命题。 两茎眉现焰光身,百草头扬祖师意。 眉毛如火焰,头发如百草,都是比喻的言辞,形容佛的形象。祖师意,指禅宗大师的意思。 归云谁使就青山,落华自得随流水。 归云,指归云寺里的僧尼。青山,指山中的僧人。落华,指秋天的花。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核识记名物名号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句意和对诗歌的理解作答即可。注意不要出错字、漏字、错字。 【答案】 不是心,是心外的心; 不是物,是不物之物。 非天非人,非僧非俗。 南北东西莫我寻,长短方圆莫我测。 牛饮星河,兔眠月窟,彻底灵明破昏塞。 末山超拔兮顶相不形
注释:我家每天选择考试时间开张,及第之后心里却空荡无物。不要折断细碎的桂枝来为别人抱来月亮。 赏析:此诗通过对比,突出了作者的自信和豪气。"吾家日日选场开"与"及第心空有大才"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后者则是消极退缩的心理表现。"莫把桂枝零碎折"与"为佗和月抱将来"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是珍惜自己才能的表现,后者则是浪费自己的表现。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价值和人生道路的深刻思考
注释: 1. 渊默之津:深渊沉默的渡口。 2. 皓然之色:纯净明亮的颜色。 3. 混处功齐:混杂在一起,功绩相同。 4. 细看转侧:仔细观察,仔细观看。 5. 昆仑脱手黄金绳:像昆仑山一样高峻,像黄金绳子一样坚韧。 6. 鼻孔累垂收不得:形容非常珍贵、稀有。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赞美了自然和人的品质。第一句“渊默之津”,描绘了一个深不可测的渡口,象征着深邃、神秘和未知。第二句“皓然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