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烨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语言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诗句进行赏析,并注意要与文本相关联,不可脱离文本。 “扬帆百馀里,警跸惠山泉”:船儿扬起了帆,百多里的路程,惊动了山中的清泉。百,数词,百多,形容路程遥远。“惠”,地名。惠山,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警跸”,皇帝出行时禁止行人通行。此句写船儿扬帆百多里,惊动山中泉水
【注】大城,即今山东聊城。文安,县名,在今河北景县东南。积水,指黄河泛滥。频萦,多次环绕。长堤,指修筑的堤防。王家口,即今山东临清东北的王口闸。驻跸,帝王出行时临时停留的地方。井邑,指乡村。花柳,指春光。渐惬勤民意,渐渐满足人民的愿望。还深问俗情,还进一步了解民间风俗。布谷,布谷鸟的叫声,这里借指农民劳动的号子声。 译文: 大城、文安等处堤防修好后,舟中停留在王家口。 河水经常环绕堤防
【注释】: 1. 天讨恭行日:天子讨伐之时,表示皇帝对臣子有赏罚之权。 2. 军威战捷时:战争胜利时,表示军队的威力和战斗力。 3. 列营张犄角:军营中布阵成犄角状,表示军队的防御力量。 4. 扼吭有偏师:控制咽喉处的军队是偏师,表示军队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5. 立见穷追尽:立即追赶到敌人无法逃脱的地方,表示军队的追击能力。 6. 能承节制奇:能够承接皇帝的命令,执行各种奇袭或突击任务。 7.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前四句写张玉书的政绩;后四句写张玉书的功绩。 “畴昔”句,说张玉书过去就以治理国家为志向和目标。 “除顽事”三句,说张玉书能够铲除奸邪势力,巩固国家的统治地位。 “古义”句,说张玉书能够用古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儒臣”句,说张玉书作为儒臣,在平定叛乱中发挥了作用。 “遐荒”句,说张玉书在僻远荒远的地方保卫朝廷,使皇帝得以安驾。 【答案】 行间赐大学士张玉书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全诗,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情感倾向;然后分析作者在构思、语言表达、艺术手法上的特点;最后还要联系诗的社会背景、作者的写作意图来综合理解。 此诗是诗人泛舟下长江时的即兴之作。首联点出舟中所见之景,二联写舟中所闻之声,颈联写出舟中的所见,尾联抒发了内心的感慨。 “一鹭”句:一只白鹭从芦苇深处飞起(起字点出动作)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虎丘》。全诗如下: 秀壁名吴水,悬萝接紫霞。仁风期大吏,厚俗止纷华。停辇舆情问,开轩畎亩赊。笙歌陈勿用,意使尽桑麻。 注释: - 秀壁名吴水:秀美的山壁上有吴地的水(吴江)。 - 悬萝接紫霞:形容虎丘山的悬崖峭壁上挂着紫红色的藤萝(紫霞)。 - 仁风期大吏,厚俗止纷华:仁德之风期盼大官,淳厚风俗制止奢侈浮华。仁风,指仁德之风;大吏,指高级官员;厚俗,指淳厚的风俗;止
诗句解析 1 淑气霓旌绕 - 此句描绘了天空中美丽的云彩环绕着,如同霓裳羽衣般绚丽多彩。 2. 光风拂济川 - 描述的是微风吹拂在宽阔的河流上,给人一种清新舒适的感觉。 3. 曾经三次渡 - 指诗人在过去曾多次渡过这条河,这里的“三渡”表达了多次的经历或回忆。 4. 未若十年前 - 通过比较过去和现在的状态,诗人表达了对当前情况的不满或遗憾。 5. 疾苦劳宵旰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郑畋的作品。他曾任翰林学士,因得罪唐宣宗而贬至郴州。这首诗是在他贬谪期间所作。 赋得芳气有无中 大儒吟咏物,正自托诗情。注释:大儒在吟咏这些事物,正是用来寄托自己的诗情。 气质原含内,芬芳远向荣。注释:这些事物的品质和气质本来就包含在其中,它们散发出的芬芳香气远远地向着远方传播。 藕花中外直,绛雪有无名。注释:荷叶上的藕花内外通透,像绛色的雪花那样没有名字可叫。
【注释】固关:即固县关,在今河北省固安县。山西:指山西省。塞漠同:塞外和沙漠一样,都显得荒凉。人依险地立:人们依靠险要的地形站立。城自越山丛:城墙沿着越王山上的山沟而建。芹泉:水名,源出河北赞皇县北,东流至定州入于滹沱河。冀北:河北北部。青骢:青色的骏马。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由固关进入山西境内时所写。诗的前两句写固关形势之险峻与景色之壮丽,后两句写进入固关后的所见所闻,最后以马尾点题
诗句释义: 阅读两河告成之事已毕,因为恩诏而星夜回京至天津时写下此诗。 译文: 在南国阅读黄河的治理成果,我骑马飞奔到金台。 不担心中宵困倦,难道是华祝催促。 千秋明镜鉴照,万寿鄙霞杯饮。 沐雨栉风紧追,恩从涣汗开。 注释: 1. 阅两河告成事毕因有恩诏星夜回京至天津书怀:阅读两河流域治理成功的事情已经完成,因为受到朝廷的恩诏,所以连夜回到京城,来到天津时写下这首诗。 2. 阅河临南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