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赏析】《陇头歌五首》 空闺一枕梦,杳杳边头去。 双弯不出门,也到黄花戍。 在这首诗中,诗人用“空闺一枕梦”开篇,描绘了主人公在梦中的孤寂与远行。梦境与现实的交错,表达了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而“杳杳边头去”则直接点明主人公即将踏上征途,踏上未知而又遥远的路途。这种描写,既营造了一种苍凉的氛围,又体现了主人公面对离别的无奈和坚定。 “双弯不出门”一句,诗人通过“双弯”这一形象
注释: 玉帐结流苏,金鞭照春色。 玉帐是女子居住的地方,流苏是装饰用的东西,这里指代女子。金鞭是男子的武器,照春色是指春天的景色。 二八艳名姝,尊前乍相识。 二八是古代对年轻女子的称呼,艳名姝指女子的美貌,尊前乍相识指在酒宴上初次见到。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夜晚,一位年轻的女子在宴会上首次遇见另一位男子的情景。首句"玉帐结流苏,金鞭照春色",形象地描绘了女子的住所——玉帐
以下是诗句的逐句翻译及注释: 1. 尘起玉门关 - 解释: 尘土飞扬,形容战事紧张。 - 译文: 战火纷飞,尘土飞扬至玉门关。 2. 雕弓马上弯 - 解释: 用雕花的弓,弯曲的箭矢。 - 译文: 士兵们骑在马上,手中的弓箭都变得弯曲。 3. 身随汉飞将 - 解释: 身随,意为身体跟随着;汉飞将,指的是汉代著名的将领。 - 译文: 我跟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像汉代的将领一样英勇。
注释:五更时分,边塞月色已经落下,我清晨起床,清油幕已经升起。飞骑如风般地夺取天山,王庭空荡荡的只有大漠。 赏析:此诗写从军者在晨起时所见之景,表现了边塞军人的生活。首句“五更边月落”,交代了时间是黄昏,地点是边关。次句“晨起清油幕”,描绘了将士们在黎明破晓时,刚刚起床,就披衣上阵的情景。第三四句,诗人通过“飞骑夺天山,王庭空大漠”两句,描绘了战士们奋勇杀敌,收复失地的雄壮景象
春江涨潮的夜晚, 浪花拍打着天际。 中流处微风乍起, 我持船桨欲挽郎君。 注释与赏析: 1. 一夜春江涨:描述了夜深时春江水位突然上升的景象。 2. 江头浪拍天:浪花拍打着岸边,仿佛要拍打到天空。 3. 中流便风起:风在江心开始吹拂。 4. 持底挽郎船:试图用桨柄去稳住即将被风吹动的船只。 5. 诗句解读:整首诗描绘了春夜江景的宁静与美丽,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象和人的情感
诗句原文: 番人吹筚𥷑,汉女拨琵琶。 征人三十万,若个不思家。 注释解释: - 番人:指少数民族的人。 - 筚𥷑:古代的一种乐器,类似于今天的葫芦丝。 - 汉女:指汉族的女性。 - 琵琶:一种四弦的弹拨乐器,通常在宴会或娱乐场合中使用。 - 征人:远行的士兵或旅行者。 - 三十万:形容人数众多,达到了三十万人。 - 若个:疑问词,相当于“哪”。 译文: 在遥远的边关
绝塞少人行,萧萧过雁鸣。 征衣犹未寄,大雪满龙城。 译文: 在边塞的荒凉地带,很少有人行走,孤寂中传来大雁的哀鸣声。尽管我的衣服尚未寄出,但大雪已经覆盖了整个龙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孤独和寂寞。诗人通过大雁的叫声,传达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虽然衣服尚未寄出,但大雪已经覆盖了整个龙城,这进一步加深了对边疆生活的孤独和无助的感受。同时,诗中的“欲寄征人信
【赏析】这首诗写戍边士兵在深夜里听到更鼓声时的情景。一、二句写五更天月上,万点流光映照长城。三、四句写军营中士兵们击更的声响,但寂静无声,只有刁斗声。诗的后两句用“万队”与“寂无声”形成鲜明对比,使全诗有声有色,形象鲜明,生动逼真。此诗虽以五更击鼓为题,而诗人却只写了击鼓这一动作和它所引起的一系列音响效果
【注释】二更:古代用“更点”记时,一夜分为五更,二更即为半夜。边月:边疆上的月亮。揽:抱持、拿着。 定远:指汉代名将李广。 赏析:这首诗写战士在深夜行军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于战士的同情和对战争的厌恶
【注释】 双行缠:一种鞋,以两行彩线编织而成。 绣作双行缠:用锦绣做双行缠,指妇女的鞋饰。 步步娇春阳:形容走路轻盈,好像踩在春天的阳光中一样。 那知罗袜中:哪知道脚上穿着丝袜。 两足如秋霜:像秋天的霜一样冷清,暗喻女子脚上穿的是薄底的鞋子。 【赏析】 这是一首写妇女鞋履的诗。首句“绣作双行缠”是说这种鞋的式样。后两句“步步娇春阳”是说穿这种鞋时,步履轻盈,好像踩在春天的阳光中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