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出塞曲五首·其四》是明代诗人胡应麟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的宁静图景,通过汉壁、风烟、帐幕等自然元素,展现了辽阔沙漠中的景象。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第一句:汉壁风烟静,霜天帐幕低。 - 注释:这里的“汉壁”指的是汉长城的边墙,而“风烟静”形容的是边疆的宁静与肃穆。 - 赏析:开篇即以宏大的边塞背景设定了全诗的氛围,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的孤寂感。 2. 第二句
出塞曲五首 画角霜天外,辕门彻夜开。 梅花飞不尽,月色满轮台。 注释与译文 - 画角: 指军中吹响的号角,象征边关的紧张气氛。 - 霜天: 天气寒冷,用“霜”字形容,突出了气候之冷。 - 辕门: 古代军营的大门,此处指军队所在地。 - 彻夜开: 持续至天明,强调时间之久和战事之紧急。 - 梅花飞不尽: 指冬日里梅花飘落的景象,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景色的变幻。 - 月色满轮台: 月光洒满了边关
日暮寒风起,长城雪夜飞。 “日暮”暗示着时间已经进入了傍晚,天色渐暗,为接下来的景象奠定了基调。而“寒风起”则描绘了寒冷的风开始吹拂的景象,给人以寒冷刺骨的感受。“长城”和“雪夜”结合,不仅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边塞,还增添了一种苍凉、壮美的意境。在雪夜里,长城显得更加壮观而神秘,如同一幅水墨画中的经典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一军齐逐北”,描述的是一支军队在战场上奋勇追击敌军的情景
诗句赏析: 出句:拔剑追强敌,黄尘际碧天。 译句:挥剑挑战强敌,天地间黄沙飞扬。 注释:这句通过“拔剑”和“黄尘”两个动词,展现了战士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和战斗的激烈。同时,“碧天”一词与“黄尘”形成鲜明对比,使整个画面更加广阔,充满力量。 赏析:这一句不仅描绘了战士的英勇形象,也增强了战场氛围的紧张感。诗人运用色彩对比,将战场的宏大与战士的个人英勇相结合,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黄沙之中
【注释】 懊恼枇杷实:懊恼,烦闷、恼怒。枇杷,一种水果,果肉味酸,核多肉少。 那禁眼中饱:眼中饱,指眼饱口福。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烦闷烦恼吃枇杷,枇杷果实多而肉少,吃了不疗腹中饥,怎能禁得住眼饱口福。这首诗以枇杷为题材,借物咏怀,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琐事的厌烦情绪。 首句“懊恼枇杷实”,直述自己对枇杷的厌烦之情,这是诗的感情基调所在。“枇杷”是诗的题材。第二句“核多而肉少”
《采莲曲四首》是吴均的组诗作品,通过对采莲少女们欢乐场景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感叹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无奈之情。下面将按照原诗内容进行逐句释义: 1. 荷叶如侬衣: - 荷叶:指湖面上绿色的荷叶。 - 如侬衣:像你的衣服一样。这里用荷叶比喻为衣服,形容荷叶的形状与人的衣裙相似,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气息。 2. 荷花似侬面: - 荷花:指盛开的荷花。 - 似侬面:好像你的面貌一样
《大猎渔阳罢,椎牛上谷营》的译文如下: 在狩猎结束后,我们来到渔阳地区结束这次活动,然后前往上谷县的军营进行休整。 《酒阑飞骑去,夜夺受降城》的译文如下: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飞驰的骑兵们离开,在月光下夺取了受降城。 注释:渔阳:古代地名,位于今天的北京附近。上谷营:位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境内。受降城:古称“单于台”,位于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是北魏时设置的军事要塞。 《日暮寒风起
石城曲二首 迎欢不下堂,送欢不出户。 生憎扬子潮,随郎过瓜步。 译文: 迎着春日的暖阳我们不下楼,送着晚风我们不出户。 恨透了那扬子江的潮水声,随着你走过瓜步山。 注释: - 诗句一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时光,人们喜欢在庭院之中赏花观景,不舍得离开家门。然而,诗句的后半部分转向了一个转折,指出了人们对夜晚江上潮水的讨厌之情。这种对比反映了人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宁静与动态之间的复杂情感。 -
【注释】: 园中樱桃熟,朝暮摘取人。 昨晚摘樱桃,欢欣盈筐篓。 昨宵摘遗欢,累累不盈篓。 昨天摘樱桃,快乐装满筐。 【赏析】: 《读曲歌四首》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一组作品。此诗描写了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之情。第一、二句写园中樱桃成熟,她要早起去采摘。第三句写昨晚她已把樱桃摘下来,但还没有全部装进筐子里。第四句写昨日她已把樱桃摘下来,但还有不少没有放进筐子里。这几句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出现的
注释: 窗前摆放着石榴,正当花开之时,恰好看到你。 百舌鸟在枝头啼叫,却含着深情,却又无法表达出来。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爱情的诗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窗前石榴盛开、百舌鸟啼鸣的画面,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同时,也通过百舌鸟的啼鸣,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深深渴望和无法言说的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