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应麟
长夏闭关散发高卧,吟诵之暇时或焚香鼓琴。 谁言名教乐地,懒著沐猴衣冠! 午睡不知日落,晏起欲废朝餐。 此诗是诗人自叙其隐居的生活。“长夏”即初夏,指诗人隐居的时期;“闭关”即隐居山中不与外界交往;“散发高卧”,形容其闲适的生活;“吟诵”即诵读、吟诗作文,是隐居期间的娱乐活动;“焚香鼓琴”,是古代文人雅士在静坐中进行的一种修身养性活动。这四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初夏时节,隐居山中的生活状态
【注释】: 题画四首 窗北寒光露满,篱东暮色云低。 地僻黄花自采,天空白酒谁携。 赏析: 这是一组描写秋景的绝句。第一首写窗北之景,“寒光”、“露满”描绘出清冷而宁静的氛围;第二首写篱东之景,“暮色”、“云低”则表现出一种凄迷之感。这两句诗将诗人对秋天的感受和情感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三首进一步描绘秋日的景象。诗人用“地僻黄花自采”来表现自己的孤独与寂寥
【注释】 兰江:即浙江的兰溪江。竹枝:一种民间曲调名,相传为巴渝民歌。十二首:古代诗歌每篇通常有四句,这里说十二首,是说共有十二首诗。 【赏析】 此篇是写兰江春涨时的景象与情思。兰江发源于浙江金华山中,东流至兰溪入钱塘江。作者在兰江边登高望远,只见春水上涨,浮梁平展;远处蒙蒙细雾,使人不想前行。这时听到风过秋潭发出阵阵歌声,又看到水天相接之处,山高水长,无限情思。 首联:“溪上浮梁春涨平
长夏闭关散发高卧,吟诵之暇时或焚香鼓琴。 羲皇时代,人们崇尚自然,与天地为伴,生活悠然自得。 我则喜欢在书房中翻开古籍,欣赏其中的诗词,品味其中的意境,陶醉其中。 当我走出书房,面对外面的世界,却感到一丝恐惧和不安。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我还未完全适应这个快节奏的社会,还在寻找自己的生活方式。 我开始尝试着放下一切,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我常常在书房里点燃一支香薰,闭上眼睛
诗句原文: 四柱凌云排六鳌,铁縆高系最坚牢。水母难兴泗洲浪,蛟精不作九江涛。 接下来是译文: 四根柱子高得可以与天相接(形容建筑雄伟),如同六只巨鳌排列其中,铁縆(一种绳索)牢牢系在顶端,坚固无比。水母难以激起泗洲的波浪,蛟精也无法使九江的波涛汹涌澎湃。 注释: - 四柱凌云排六鳌:描述建筑的四根柱子非常高大,可以与天上的六只巨鳌相媲美。 - 铁縆高系最坚牢:强调了所用铁制的绳索非常结实
兰江竹枝词十二首·其十二 渡口狂风掀白蘋,惊波猛浪不愁人。乍宵西崦踏青罢,明到兰阴赛水神。 注释: - 兰江:指兰江流域地区。竹枝词:一种民歌体诗,源于巴渝一带的民间歌谣,后被广泛用于诗词中,多描写男女爱情生活。十二首:这里特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一节。 - 狂风:猛烈的风。白蘋:白色的浮萍,此处代指江面。掀起:形容风势之大。猛浪:汹涌澎湃的波浪。不愁人:形容面对自然力量毫不畏惧。
兰江竹枝词十二首·其十二 注释与赏析 >严陵东头七里滩,家家门户钓鱼竿。良人乍夜趁潮去,将船卖酒入临安。 译文 >在严陵的东端,七里长滩的入口处,每家每户的门口都挂着钓竿,准备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夜晚来临,那位贤良的丈夫乘着涨潮的时机离开家门,用他的小船和捕鱼技术换取了酒,然后驶向繁华的临安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水乡景象
郑村渡口风浪多,鱼船来去疾如梭。相邀女伴到梁下,一时同唱采菱歌。 注释: 郑村渡口:地名,位于兰江边。风浪多:形容风大浪急,不利于航行。鱼船:渔船。来去疾如梭:形容渔船往来迅速,像织布时梭子穿梭一样。相邀女伴到梁下,一时同唱采菱歌:邀请女伴一起到桥下,一边唱着采莲的歌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述兰江风景和渔民生活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兰江的自然风光、渔人的辛勤劳作以及他们的生活情趣。
诗句释义:金台尖高高插天,俯江楼俯夕阳边。当年板筑遁荒野,今日舟梁济大川。 译文:金台尖高耸入云,俯瞰着江边的楼宇和夕阳。曾经在那里搭建工事逃避战乱,如今则乘船过江帮助百姓渡过大河。 注释:“板筑”是古代的一种建筑方法,指用泥土和木材搭建房屋或城墙;“遁荒野”是指逃避战乱的隐居生活;“济大川”表示帮助百姓渡河。 赏析:这首诗通过描绘金台尖的高耸、夕阳下的江边楼宇以及昔日和今日的对比
兰江竹枝词十二首·其一 城南回望告天台,衢婺悠悠二水来。清献前身为时出,萧然琴鹤在蓬莱。 注释:兰江的两岸,清澈见底的溪流中,洲上生长着山花,红白相间,美丽极了。听说西门附近有一处好风景,大家都去那里乘船游览。 赏析:此诗描述了诗人站在兰江边,远眺天台的景象,以及兰江两边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同时也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