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上浮梁春涨平,蒙蒙烟雾懒回程。风秋潭上踏歌去,水远山高无限情。
【注释】
兰江:即浙江的兰溪江。竹枝:一种民间曲调名,相传为巴渝民歌。十二首:古代诗歌每篇通常有四句,这里说十二首,是说共有十二首诗。
【赏析】
此篇是写兰江春涨时的景象与情思。兰江发源于浙江金华山中,东流至兰溪入钱塘江。作者在兰江边登高望远,只见春水上涨,浮梁平展;远处蒙蒙细雾,使人不想前行。这时听到风过秋潭发出阵阵歌声,又看到水天相接之处,山高水长,无限情思。
首联:“溪上浮梁春涨平,蒙蒙烟雾懒回程。”
“浮梁春涨”,指春天来临,溪上的浮桥被春水淹没。浮梁,即浮桥,是旧时为了方便交通而临时架设的桥梁。春涨时浮梁上积水增多,桥面被淹,不能通行。“春涨平”三字写出了春水上涨、浮桥被淹的情景。“蒙蒙烟雾”描写春雨过后的天气,濛濛细雨笼罩着天空和大地,使万物显得朦胧不清,行人也懒得前行,只能站在高处欣赏风景。这两句通过描绘春潮涌动、云雾缭绕的景象,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颔联:“风秋潭上踏歌去,水远山高无限情。”
“风秋潭上”,指秋风送爽的夜晚,诗人登上秋潭之上,感受着秋风拂面的清凉。“踏歌而去”,形容诗人在秋潭上边走边唱,兴致勃勃地向前行进。“水远山高”,形容山水景色辽阔壮美。“无限情”,指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这两句通过描绘秋夜月下、秋潭边上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此篇以兰江为中心,通过对溪上浮梁春涨、风秋潭上踏歌以及水远山高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宁静美好的江南水乡画卷。同时,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愉悦之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