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三秦使,烟花夹道看。
天高扪太华,日近倚长安。
散吏趋经幄,诸生侍讲坛。
上林应有赋,时寄五云端。

诗句释义

1 闻道三秦使,烟花夹道看:这句表明诗人听说来自三秦的使者正在经过,而沿途的景色被描绘成如同烟花般绚烂。

  1. 天高扪太华:描述诗人仰望天空,感觉天空非常高远,好像能触摸到太华山一样。
  2. 日近倚长安:这里指的是太阳接近地平线,诗人站在长安城下,仿佛可以依靠长安这座城池来休息。
  3. 散吏趋经幄:描述了一群官员急匆匆地走向朝廷中处理政务的地方。
  4. 诸生侍讲坛:这里指年轻的学生在讲学台上聆听教诲。
  5. 上林应有赋,时寄五云端:最后一句表达了对友人李本宁的思念之情,希望他能时常在云端寄来诗作。

译文

听说三秦的使者正在经过,路上的景色如烟花般绚烂。
我抬头望着高远的天空,感觉它似乎触及了太华山。
太阳即将落山,我倚靠长安城旁休息。
官员们急匆匆地走向朝廷,讨论国是。
学生们聚集在讲学台前,聆听教诲。
我的友人李本宁,他的诗篇应当寄给我,让我能够时常在他的云间书信中。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首联“闻道三秦使,烟花夹道看”,以烟花作为背景,形象地描绘了使者经过时的壮观场景。接着,“天高扪太华”和“日近倚长安”两句,则分别从视觉和时间的角度,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

中间四句主要描绘了一个忙碌而又充满学问氛围的场景:官员们的急匆匆、学生们的聚精会神,以及诗人自己的悠闲与思考。这一系列的动作和状态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展示了唐代社会的风貌及文人学士的日常生活。

最后的两句则巧妙地将诗意推向高潮,通过对友人的期盼和对远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重视和对远方的无限向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