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普
【注释】 《咏史》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当时安史之乱已平定两年,但朝廷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杜甫对此深感忧虑。 扬 —— 扬起,指旌旗飘扬 北向顾南州 —— 向北张望南方的州郡 牧马东行向北愁 —— 骑马向东去,心中充满对北方的忧虑 乱世 —— 社会动荡、混乱的时代 奸雄 —— 指那些心术不正的人 还自叹 —— 自己感叹 景升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
诗的逐句释义: 1. 章台陌上试金鞍 - 章台是古代长安城西的一个街道名,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地点。“试金鞍”意味着在这个地方骑马或驾车,可能是在展示自己的财富或地位。 2. 文君镜中描远山 - “文君”很可能是指卓文君,西汉时期的著名才女,而“镜中描远山”则是一种比喻手法,用来形容文君在画中描绘出的美丽景色或人物,这里的“远山”可能指的是一种深远、难以捉摸的美。 3.
【注释】 1. 英姿萧飒发硎刀:英俊潇洒如出鞘的利刃。发硎,磨刀石。萧飒,形容气势豪放。 2. 除却无君事事高:除掉没有君主的国家,万事都能高枕无忧。 3. 孟德文王能几许:曹操和周文王相比又能持续多久呢? 4. 只争谦退与矜豪:只看谁更谦虚、退让,谁更骄傲自满。 【赏析】 《咏史》是一首咏古讽今的作品。诗人以历史人物作比喻,借古代人物的命运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全诗通过对比
【注释】 横槊南来:指曹操挥舞长矛南下。气吐霓:指气势如神龙吐雾,势不可挡。北归裁得景升儿:指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后回到北方,得到了荆州刘表的儿子刘琮(字景升)。本初:指董卓。官渡:指官渡之战。 【赏析】 这首七绝,是咏曹操的。诗的首句“横槊南来”,描绘了曹操挥舞长矛,南征北上,威镇中原的雄姿英发;“气吐霓”(即“吐虹霓”)。“霓”是彩虹,这里用来比喻曹操所向无敌的气势
【注释】 咏史:即写历史。 濮阳火里:濮阳在今河南,曾为董卓所据之地;火,指战乱中焚烧。 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东。 鲸牙虎口:鲸牙,喻强大的势力。虎口,喻强敌的咽喉。 铜雀台:曹操所建,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白狼山:位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是鲜卑族活动的地区。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历史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人民的疾苦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定和民族和睦的愿望
以下是对《读史》一诗逐句的详细解读: 1. 祝网三驱百圣同: - 祝网三驱:指的是用网捕捉猎物,这里比喻通过武力或权谋控制他人。 - 百圣同:指众多圣人都受到了同样的待遇或影响。 - 整体释义:描绘了一幅用权力或网罗手段捕捉众多圣人的场景,表达了一种对权力滥用的批评。 2. 仲尼无语孟牵弓: - 仲尼:即孔子,此处指孔子本人。 - 无语:沉默不语,表示孔子对于这种情况的无奈和无力感。 -
注释: 孔子说:“不要追求学习圣人,只要听听他们的言谈就可以理解他们的意思。只看他们的威仪就可以看到他们的思想。” 无隐无言是《论语》的第一章和第二章的中心思想,此章已经包含了这两章的全部内容。 赏析: 这首诗是孔子对于他的学生们的教导,他告诉学生们,你们不要只追求学习圣人,而应该去听一听他们的言谈,看看他们的威仪。因为只有通过观察他们的言行,你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思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翱的作品,名为《云庄劝学》。下面是诗句及其翻译、注释和赏析: 1. 百川皆望东,三才同面离。 译文:百川都向着东方,天地三才的面貌逐渐远离。 注释:百川,即河流众多。望东,指水流向东方。三才,指天、地、人三个层次。这里指的是天地的分离,也隐含了人的独立思考。 赏析:首联描绘了自然界中万物向东方发展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社会中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必要性。 2.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陈普的《读史八首》中的“晏婴”一诗,便是通过诗句和译文,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位古代贤者的风采。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第一句:“晏婴白日为谗贼,吾道何用尤臧仓。” 释义:晏婴在大白天里却成为了谗言的制造者,我的道德准则又有什么用呢?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晏婴正直却被诬陷的愤懑与不平。 - 第二句:“啜粥倚庐深墨面,天地不遣君齐梁。” 释义
注释:我尽力去实践儒家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我知道只有通过学习和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因此我决定放弃追求名利和享受的生活,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译文:尽心尽性自仪刑,得有相知道可行。万世无穷干禄法,深劳子贡一推明。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儒家道德标准的坚定信仰和追求。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学习,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他也意识到追求功名利禄是一条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