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皆望东,三才同面离。
半圭崇幼德,六矢志男儿。
孟子道非高,周公言非欺。
要须辨方位,乃识穷陬维。
自从学校废,俗敝柏梁诗。
英才陆沈尽,卓荦非无资。
下车众皆悦,苟且遂成痴。
混澒声一概,沈痼星千期。
天生紫阳子,缨冠而救之。
万类始根理,六经初有师。
立心辨邪正,成德在勤嬉。
曾参作门户,夫子为根涯。
有位民物康,在家兄弟宜。
敬义贯心筠,德业畅根枝。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不从洒扫起,何以为类推。
群居不及义,游宴日相追。
失学莫此甚,一成而百隳。
时文筑衰末,不直埋马帷。
六经不勤读,学荒身亦危。
二刘与三蔡,相牖如埙篪。
师门赖有嗣,流泽今未衰。
子孙欲不坠,祖训勤奉持。
不失伯牙心,不患无子期。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翱的作品,名为《云庄劝学》。下面是诗句及其翻译、注释和赏析:

  1. 百川皆望东,三才同面离。
    译文:百川都向着东方,天地三才的面貌逐渐远离。
    注释:百川,即河流众多。望东,指水流向东方。三才,指天、地、人三个层次。这里指的是天地的分离,也隐含了人的独立思考。
    赏析:首联描绘了自然界中万物向东方发展的自然景象,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社会中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发展的必要性。

  2. 半圭崇幼德,六矢志男儿。
    译文:用半个圭形物来象征高尚的品德,用六支箭矢象征着坚定的意志成为男子汉。
    注释:圭形物,古代的一种礼仪物品,此处比喻品德高洁的人。六矢,指六支箭,这里用以象征立志成为男子汉的决心。
    赏析:这两句诗通过圭形物和箭矢的象征意义,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和坚定意志的追求。

  3. 孟子道非高,周公言非欺。
    译文:孟子的思想并不高深,周公的言论也不欺诈。
    注释: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说以仁政为核心。周公,周武王的弟弟姬旦,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
    赏析:这两句诗表明了作者对孟子和周公的崇敬之情,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言论都是真诚的。

  4. 要须辨方位,乃识穷陬维。
    译文:必须辨别方向,才能认识世界的边界。
    注释:穷陬,即穷尽之处,指世界的尽头。维,界限、边界。
    赏析:这两句诗强调了辨别方向和认识世界重要性,反映了作者追求真理和探索未知的精神。

  5. 自从学校废,俗敝柏梁诗。
    译文:自从学校被废除后,世俗变得庸俗,柏梁体诗歌也随之消亡。
    注释:柏梁体是一种古代的诗歌形式,以柏木为梁而得名。学校,这里指古代的学校制度。俗敝,意为风俗变得鄙陋。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古代学校教育的怀念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担忧。

  6. 英才陆沈尽,卓荦非无资。
    译文:杰出的人才沉沦殆尽,但并非完全没有才华。
    注释:陆沈,形容才华被埋没。卓荦,卓越出众。资,资质、才能。
    赏析:这两句诗揭示了作者对才华被埋没的无奈和对优秀人物的同情。

  7. 下车众皆悦,苟且遂成痴。
    译文:新上任的官员让百姓高兴,但仅仅满足于此便成了愚蠢。
    注释:下车,指新任官员到任。苟且,指满足于现状不求进取。
    赏析:这两句诗批评了一些官员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的错误做法。

  8. 混澒声一概,沈痼星千期。
    译文:宇宙中的混沌声音统一而深沉,恒星的光芒历经千年依旧明亮。
    注释:混澒,指宇宙中的声音和气息。浑,统一。痼,长期形成的病状或习惯。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宇宙自然现象的敬畏和赞美。

  9. 天生紫阳子,缨冠而救之。
    译文:天生了一个紫阳子圣人,戴着礼帽去拯救这个世界。
    注释:紫阳子,指传说中的仙人名。缨冠,古代官员戴的礼帽。
    赏析:这两句诗赞颂了紫阳子这位圣人的救世情怀和高尚品德。

  10. 万类始根理,六经初有师。
    译文:万物开始寻找其根本之理,六经最初有了教授的师资。
    注释:万类,指各种事物。根理,事物的本源与道理。六经,指古代的六部经典著作。
    赏析:这两句诗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经典的权威性。

  11. 立心辨邪正,成德在勤嬉。
    译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就美德在于勤勉的学习。
    注释:立心,确立自己的思想观念。嬉,娱乐、玩耍。
    赏析:这两句诗鼓励人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勤奋学习来实现自己的德行。

  12. 曾参作门户,夫子为根涯。
    译文:曾参作为学问的门径,孔子作为学问的根基。
    注释: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著名弟子。门户,指学问的途径和方法。根涯,指学问的根本和基础。
    赏析:这两句诗赞扬了曾参和孔子作为学问传承的重要角色。

  13. 有位民物康,在家兄弟宜。
    译文:有一个国家人民安康,在家中兄弟和睦相处最为重要。
    注释:有位,意味着国家的安定繁荣。民物,泛指人民和社会。康,安康。兄弟,指家庭中的兄弟姐妹。
    赏析:这两句诗强调了家庭和谐的重要性以及家庭伦理的价值观念。

  14. 敬义贯心筠,德业畅根枝。
    译文:尊敬和正义贯穿心房,德行和事业如树枝般茂盛成长。
    注释:心筠,指内心的纯洁和正直。德业,是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事业成就。
    赏析: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和对个人事业发展的期望。

  15. 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译文:要想走得远,必然从近处开始;要想攀登高处,必然从低处起步。
    注释:行远,指实现远大的目标和理想。自迩,从近处开始。自卑,从低处起步。
    赏析:这两句诗强调了目标实现的过程性和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16. 不从洒扫起,何以为类推?
    译文:如果不从打扫清洁这些小事做起,又如何能够进行类推呢?
    注释:洒扫,指打扫卫生等日常琐事。类推,是指根据相似的事物进行推理或推断。
    赏析:这两句诗提醒人们要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17. 群居不及义,游宴日相追。
    译文:群居生活如果缺乏义气,游玩聚会时相互追逐嬉戏。
    注释:群居生活,指与他人共处的生活状态。义气,是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和情感纽带。
    赏析:这两句诗批评了群居生活中存在的不良风气和道德缺失问题。

  18. 失学莫此甚,一成而百隳。
    译文:失去教育是最糟糕的事情,一旦形成坏习气便会百害俱生。
    注释:失学,指失去教育或学习的机会。隳,毁坏、败坏。
    赏析:这两句诗警示人们重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避免因失学而导致的坏习气和不良影响。

  19. 时文筑衰末,不直埋马帷。
    译文:应试作文消磨时光,不如直接埋入马厩。
    注释:时文,指应试的文章或作文。筑衰末,指科举考试的后期阶段。不直埋马帷,意思是说应试作文没有多大意义,还不如直接用于其他用途。
    赏析:这两句诗批判了应试作文的形式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

  20. 六经不勤读,学荒身亦危。
    译文:如果不勤读六经(古代的经典著作),学问就会荒芜,身体也会处于危险之中。
    注释: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等古代经典著作。不勤读,指不认真学习或不注重经典著作的研读。荒,荒芜、荒废。身亦危,指身体也会因此受到危害。
    赏析:这两句诗强调了学习经典的重要性以及不学习的后果。

  21. 二刘与三蔡,相牖如埙篪。
    译文:两个刘姓和三个蔡姓的学者互相切磋,如同埙和篪(两种乐器)相互补充一样和谐。
    注释:刘姓,指刘秀(东汉开国皇帝)、刘玄(汉灵帝的儿子)。三蔡,指东汉时期的三贤(王充、王符、扬雄)。埙篪,两种吹奏乐器,这里比喻学者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互相启发。
    赏析:这两句诗展现了古代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和相互启迪的情景。

  22. 师门赖有嗣,流泽今未衰。
    译文:师门因为有继承者而得以继续发扬光大,流传下来的学术影响至今尚未衰减。
    注释:师门,指师承关系或学派。有嗣,指有后继者或继承人。流泽,指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今未衰,意味着现在还没有衰落或衰退。

  23. 不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