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普
注释: 家国子嗣,交给五胡(胡人)统治,自认为身死不及齐奴(春秋时期齐国的名将田横)。 君王只说平生的事情,却忽略了诸公的远大图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借历史人物之口抒发自己对家国命运的忧虑之情。诗人以齐奴(田横)自比,表达了对家国命运的担忧。他认为,家国有如齐奴一般忠诚,但可惜被五胡所控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因此他感叹道“君王但说平生事,政为诸公昧远图”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佞舌如簧乱孝思:“佞舌如簧”形容巧言善辩,如同乐器中的弦一样灵活。“乱孝思”则指用不恰当的言语扰乱了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之情。 2. 竹林人物固猖披:“竹林人物”可能是指古代隐士或清高人士,他们通常以超脱世俗的姿态出现。“固猖披”意味着这些人物行为古怪、不受拘束。 3. 御衣烱烱嵇生血:“御衣烱烱”形容御衣上的光芒照耀得非常明亮。“嵇生血”可能是指嵇康(字叔夜)的血
【注释】 晋土:指晋朝。 有翼还须飞上天:有翅膀,就要展翅高飞,直上云霄。 放达:放浪不羁。 庄周和老子:庄周即庄子,老子即李耳。 【赏析】 此诗作于唐代诗人王绩游历长安时。他早年隐居山林,后因受诏征入京,却不肯为官任职,于是称病归家。此诗就是写他的这种心情。首句点题,说自己一生没有踏过晋地的泥土;中间两句说,虽然有翅膀,还要展翅高飞,直上云宵。这两句既表明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注释】 诸公:指唐玄宗、杨贵妃。竞起:竞相兴起。灭彝伦:败坏纲常。特立:独立出众。当年:指开元初年。一女身:指贵妃杨玉环。轻尘栖弱草,便从正始断无人:比喻贵妃虽美艳绝代,终究不能改变国家的命运,而只能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最终化为尘土。正始:指建安风骨。 【赏析】 此诗以“咏史”为题,实际上写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全篇用典精当,笔法简练。 开头两句写玄宗与贵妃的关系和玄宗对贵妃的态度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文的赏析,注意结合注释和关键字分析。“正始颓波万丈深”意思是:正始年间衰败的波涛万丈,深沉。正始是三国魏文帝年号,公元240—249年,这里用来形容魏晋之际天下大乱。“卧冰泣竹尽漂沉”意思是:卧在冰上哀痛哭泣的竹子都被淹没了。“卧冰泣竹”出自《世说新语·言语》,指晋代周处年少时为乡里所不容,与蛟交战受伤,后得到陆机的帮助才将蛟除去,自己也因此得以显名
【注释】 十万强兵无一人。义师翻得叛臣名——意思是:义军一举就平定了叛乱,把叛逆的首领抓到手中。义师:正义的武装力量;叛臣:背叛朝廷的大臣。空使文鸯待到明——文鸯是东晋将领谢尚,这里用“等待”来表示他白白地被俘。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五载(756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时,写于成都草堂。当时,诗人因战乱流寓四川,目睹中原沦陷,国难当头,忧心如焚,写下此诗。全诗前两句叙事,说义军平定了叛乱
注释 - 咏史:这首诗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颂扬或批判。 - 义旗:这里指代的是某种政治或军事的标志,通常用来表示领导或领导者的身份。 - 照日:形容旗帜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鲜明、耀眼。 - 淮流:指的是淮河,古代中国重要的水道之一。 - 曹孤:“曹”可能指的是曹操,“孤”可能指的是孤独或孤立无援的情况。这里的用法可能表达了一种不被理解或被忽视的情感或境遇。 - 夏侯:这是另一个历史人物的名字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通过咏史来表达对时政的不满。诗中运用了比喻、典故的手法,把魏明帝比作“景王”,用铜驼象征国家的命运,以景王见灾祸而究极根源的举措,来喻指曹马两代的统治者都因为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终致国破家亡。 【答案】 ①一日天诛正始馀:一日,一天;正始,指三国时的魏国,曹丕年号;馀,余孽;天诛,上天之杀。 ②百年曹马两丘墟:曹马指曹魏和西晋。百年指一百年,曹马两代。两丘墟,两个坟墓
【注释】 刘葛:汉末群雄之一。元非百世雠:指刘、葛之间并无仇怨,只是同为乱世英雄。缘崖攀木作猿猴:形容他们爬树攀岩的本领高强。瞻崇(zān chóng):瞻仰尊崇。艾会:指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争夺冀州时,袁尚派曹洪领兵攻打邺城,曹操派臧霸率军救援,两军在安林县相遇。曹军打败了袁军后,曹洪和臧霸在邺城郊外饮酒,臧霸对曹洪说:“我们本是朋友,今天为了争地盘而打仗,真是可笑!”曹洪说:“天下大乱
《咏史》 十家血染市朝红,更涨馀波及李丰。 老子庄生真毒手,子元子上即而翁。 注释: - 这首诗通过历史典故来揭示统治者的不肖和国家的灭亡,表达了作者对时事的感慨和无奈。诗中提及的“缇萦上书”故事,反映了古代人民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担忧。 - 诗人以“老子”、“庄子”为象征,指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