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因
仙台 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注释】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县西北渤海之滨,因山势险峻而得名。海际:海边,水边。奄:覆盖。中:中间
这首诗的作者不详,但从诗的内容来看,应该是一首赠别之作。诗人通过赞美王运同彦材的才华、德行和功绩,表达了对他的敬意和祝福。 首句“霄汉瞻佳士”,描绘了一幅宏伟壮丽的画面,诗人仰望天空,看到了一位杰出的人士。这句诗中的“霄汉”指的是高远的天空,象征着高尚的境界和远大的志向。“瞻”字则传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仰之情。 接下来四句是对王运同彦材家世、文采与品行的赞美。诗人称其家声如同令名
韩魏公祠 定州古北门,作镇多英奇。 如何郡学傍,独有韩公文? 乾坤极厚大,运物物不知。 堂堂宋三朝,斡旋公似之。 惟公玄默间,泰山已四维。 天宇公之祠,元气非公谁? 郡人一何愚,而于公欲私。 大者且勿论,绪馀犹世师。 千年阅古堂,谁歌郑国诗? 徘徊老柏前,目送秋鹤飞。 悠悠五色云,怅望今何归。 注释:这首诗是苏轼为韩琦的祠堂写的一篇碑文。韩琦(公元1008年-公元1075年),字稚圭,又称许公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戏题李渤联德高蹈图四首其三 诸生课罢弄烟霞,纺绩乘闲为煮茶。 诸生们课后闲来无事便玩味着烟雾中的美景,闲暇之余还忙着织布做衣服准备喝茶。 白鹿高风有谁继? 那高洁如白鹿般的品格,又有谁能继承呢? 草堂贫女晦庵家。 那位贫穷的草堂女子是晦庵家的。 赏析: 诗中通过描绘诸生们课后闲来无事的生活情景,表现了他们的悠闲和自得。同时
诗句原文:扊扅炊罢补麻衣,习取禁寒抗老饥。 译文:在结束了一天的劳作后,我修补着破旧的麻衣,以抵御寒冷和忍受生活的艰辛。 注释:扊扅:一种古代用来熨烫衣物的工具。补麻衣:修补衣物。禁寒:指寒冷天气。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生活中的辛勤劳作以及面对艰难困苦时的坚韧与乐观态度。诗中的“扊扅炊罢补麻衣”,展现了诗人勤劳务实的生活态度;“习取禁寒抗老饥”,则表达了他不畏艰苦、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这首诗是李渤的《戏题联德高蹈图四首》的第一首,其中包含一些关键词和注释。 - 伦理:道德规范 - 天生有自然:自然而然地存在 - 家累(ji liè):家庭负担 - 清闲:闲暇、空闲 - 何人会我图中意:谁会理解我画中的意境 - 阳城:人名,这里可能是诗人自指 - 鲁山:人名,这里可能是诗人自指 诗句释义: 伦理天生有自然,莫言家累损清闲。 何人会我图中意,说似阳城与鲁山。 译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通过读原句和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来分析。 ①“纪录纷纷已失真”:记载的历史事件纷乱繁杂,已经失去了真实。 ②“语言轻重在词臣”:文字的轻重由那些大臣来决定。 ③“若将字字论心术,恐有无边受屈人”:如果每一句都用来评论人的心思、动机,恐怕会有很多无辜的人被冤枉。 【答案】 注释:记录历史事件纷乱而杂乱,已经失去了真实。语言的轻重由那些大臣决定
注释: 咏曾点 独自走向舞雩风中来,心斋门外欲长出苔藓。 回家路过颜家巷时,说给城南的花儿正盛开。 译文: 独自走向舞雩风中来,心斋门外欲长出苔藓。 回家路过颜家巷时,说给城南的花儿正盛开。 赏析: 《咏曾点》是一首描写诗人独行于舞雩风中,感叹时间流逝、人事更迭的诗歌。全诗通过对舞雩风中的自然景象和心斋门外的植物生长状况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生命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无奈。同时
冯道: 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 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注释: 译文: 冯道:一个亡国的大臣,想保住自己的官职很不容易,他这个老糊涂的家伙在朝廷里做了很多年官。他一会儿归顺梁国,一会儿又归顺晋国,完全是在混日子,没有什么正经的事业要做;最后干脆把身体也留给了契丹人。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诗。诗中通过冯道的身份、经历和行为,揭示了他的自私自利、见风使舵、忘恩负义等不良品质。同时
注释: 戏题李渤联德高蹈图四首:为李渤写的四首诗,赞美他的品德高尚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求人谀鬼果何为,翻忆谋亲入仕时。 寄谢韩公莫相挽,山妻元不解啼饥:我为什么要去讨好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呢,难道不是在想自己当初为了谋取私利而进入官场的时候吗?现在我已经放下了这一切,请你不要再来劝我。山中的老婆也不会因为饥饿而哭泣,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赞美李渤的高尚品质和坚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