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仙台

碣石来海际,西南奄全燕。

中有学仙台,燕平欲升天。

燕平骨已朽,遗台犹相传。

虽复生青松,岁久摧为烟。

极目望海波,不见三山巅。

三山巨鳌簪,山人虮虱然。

使无不足论,信有亦可怜。

大块如洪炉,金石能久坚。

天地会有尽,何物为神仙。

空山无笙鹤,落日下饥鸢。

今古非一台,浩叹秋风前。

【注释】碣石:山名,在河北昌黎县西北渤海之滨,因山势险峻而得名。海际:海边,水边。奄:覆盖。中:中间。学仙台:学道求仙的场所,即仙人修炼之所。遗:传下来。青松:长青不衰的松树。三山: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山,即蓬莱、方丈、瀛洲。巨鳌簪:巨大的鳌鱼形的簪子。虮虱(ji zhì):虱子的卵,比喻细小的东西。大块:指大地。洪炉:大的熔炉。何物为神仙:什么才是真仙呢?这里表达了作者对人生、世事和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赏析: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来到碣石山海际,远眺西南,只见一片辽阔的大海笼罩着燕国,中间是学仙台,仿佛仙人要从这里升天而去。诗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感叹人间的沧桑,以及人们对于仙境的向往,引出了下文对于神仙的议论。

接下来的四句主要论述“神仙”的问题。诗人认为,尽管神仙可以长生不老,但是最终也难逃一死,就像燕平虽然骨头已经腐朽,但是学仙台依然流传下去一样。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神仙存在的质疑,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短暂,一切皆有可能消逝的观念。

第五六句则是对神仙生活的描绘。诗人想象中的神仙生活应该是无忧无虑的,然而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即使是生长青松这样的长寿植物,也无法抵挡岁月的侵蚀;即使是巨大的鳌鱼形的簪子,也难以抵挡落日下的饥鸢的啄食。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神仙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感慨。诗人认为,无论是天地还是人世间,都会有结束的时候,而真正的神仙是无法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的。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认识。

整首诗以碣石山海际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神仙的描写和议论,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世事和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