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采莲女 - 描述一个在晚凉时微笑地登上小舟的女子,准备去采莲。这里的“晚凉”和“含笑”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好的场景,女子似乎因为天气的宜人和内心的愉悦而显得特别美丽。 2. 波底红妆影欲浮 - 描述了女子在船中的样子。她的影子随着水面轻轻浮动,增添了几分动态之美。这里的“红妆”指的是女子所穿的鲜艳衣裳,而“浮”则形象地表达了她轻盈、优雅的动作。 3. 陌上少年休植足 -
【注释】 门外尘飞暑气浓:窗外尘土飞扬,暑热逼人。 院中萧索似山中:院子显得空旷而萧条。 最怜煮茗相留处:最喜欢在煮茶时与友人共处。 疏竹当轩一榻风:竹影婆娑,微风轻拂,如入深山之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夏日读书情景的诗。前两句写屋外炎热的气候和室内清凉的气氛,后两句则通过“最怜”两字突出了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偏爱。此诗虽无惊人之语,但平淡之中透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幽
【注释】 捧宣头:指奉诏。许觐庭闱:允其回家探望双亲。养二亲:赡养老母和父亲。蝼蚁,喻微贱之辈。至微:微不足道。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圣的诗,诗人奉诏回乡,向父母表示要孝敬他们。诗的前半部分写奉诏回家,后半部分写对父母的感情。全诗以“归侍”为题,表达了诗人对父母深厚的孝心
诗句原文: 长涯烟水又含秋,吏散时时独上楼。 信断兰台乡国远,依稀王粲在荆州。 译文: 秋天的烟霭笼罩着长岸,水面上的雾气弥漫着。当官吏们离去后,我时常独自一人登上这座高楼。虽然已经失去了与故乡的联系,但心中依然思念着家乡,仿佛王粲就在荆州那样,我的心情难以平静。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中的名篇《登下蔡县楼》。诗中描绘了诗人独自登上高楼时的所见所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不仅要理解诗歌的内容,还要结合题目中的注释和要求,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思。 【答案】 译文:送别亲人归故乡春日已近黄昏,独自骑羸弱之马指向天涯;月儿在江面上升起时故乡之情油然而生,急忙投宿临近酒坊。 注释:①羸马:瘦弱的老马;②乡心:思念家乡的心情;③投宿:投宿酒店;④家:旅店。 赏析
【注释】 忆溪居:回忆在溪边居住的生活。 竹轩:用竹作成的轩,指临水而建的竹制房屋。 别后:分别之后。凫鹥(fú yī):野鸭和鸳鸯,泛指水禽。 频:频繁。 杜若:香草名,这里用作比喻。菰蒲:一种水生植物。 烟雨歇:烟雨消散。 春色:春天的景色。属何人:属于谁。 【赏析】 这是一首写闲适隐居生活的诗。诗人以“忆溪居”为题,回忆自己以前居住在溪边的幽雅生活,表达了对这种悠闲生活的向往与怀念
注释解释: 1. 边无音信暗消魂:指丈夫不在家,音信全无,让人心神不安。 2. 茜袖香裙积泪痕:形容女子思念丈夫的愁容。茜,一种草本植物,可制红色染料。香裙,指鲜艳的裙子。 3. 海燕归来门半掩:比喻丈夫归来,但门却半开着。 4. 悠悠花落又黄昏:意思是花儿凋谢,又是一天的黄昏时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日里对远行丈夫的深切思念之情。首句“边无音信暗消魂”
注释: 极目青青垄麦齐,野塘波阔下凫鹥。 阳乌景暖林桑密,独立闲听戴胜啼。 赏析: 首句“极目青青垄麦齐”,描绘了一幅广阔的田野画面,绿色的麦田一望无际,如同一条绿色的波浪。第二句“野塘波阔下凫鹥”,野塘的水波宽广,鸭子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动。第三句“阳乌景暖林桑密”,阳光温暖,树林茂盛,桑叶繁盛,鸟儿们在这里栖息和歌唱。第四句“独立闲听戴胜啼”,诗人独自站在高处,静静地聆听戴胜鸟的叫声
溪边吟 鸂鶒双飞下碧流,蓼花蘋穗正含秋。 茜裙二八采莲去,笑冲微雨上兰舟。 【注释】: 鸂鶒:鸟名,形小似鸳鸯但比鸳鸯大。 含秋:形容秋天的气息。 茜裙:红色裙子。 二八:指十六岁左右的少女。 采莲:采莲藕的习俗。 上兰舟:登上船。 赏析: 这是写江南水乡春景的诗。首句先写鸂鶒双双飞下来,接着描绘了蓼花、蘋花,在秋风中含苞欲放的景象。第二句是说采莲姑娘们穿着鲜艳的衣裙,欢快地采莲而去
对竹 懒得穿过幽静的小径去惊动那些鸣叫的鸟儿, 忍心踏过那清凉的树阴,损害翠绿的苔藓。 不像关了门斜躺在枕头上听秋雨打在窗户上的声音。 注释: 1. 对竹:即“题竹”,写竹子。2. 穿:经过、通过。 3. 冲:惊醒。4. 忍踏:忍受踏过。5. 清阴:指竹林里的阴凉之处。6. 欹( ī )枕:斜倚着枕头。7. 不似:不像。8. 闭门:关上门窗。9. 欹( jī )枕:斜倚着枕头。10. 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