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
诗句大意为: - 诗中的“云气频来往”形容云雾缭绕,时聚时散,描绘了罗浮山的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象;“溪流无尽穷”则形象地展现了罗浮山中溪流的蜿蜒曲折和绵延不绝。 - “涧花杂黄白”指的是山涧中五彩斑斓的花朵,而“山果结青红”则描述了山上果实成熟的景象,色彩鲜艳。 - “怪树危峰底,孤筇万壑中”以奇特的树木和幽深的峡谷来表达罗浮山的险峻之美。“金丹可成就,欲问葛仙翁”则是诗人对仙人葛洪的仰慕之情
【注释】 秘魔岩:在今江西南昌市西南。卢师学大丹:指唐代著名道士卢鸿的炼丹方法。卢鸿,字鸿渐,唐末隐者。 秘魔岩下路,翠袖拂云看:指唐代诗人王勃路过秘魔岩时,看到一位女子正在路边洗衣。 山荔:荔枝。石楼结,指唐代诗人李洞的诗中有“石楼结”之句。海棠秋馆残: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中有“海棠秋馆春”之句。遗碑披藓读,天宝字斑漫: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有“天宝字斑驳”之句。 【赏析一】 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
【解析】 此诗前两句为对天竺寺的描写,后两句是写天竺寺的兴衰。 【译文】 万山深碧中,重峦叠嶂,天竺寺几经修建。秋天里,落木萧萧,峰回路转,山市已开。凄凉的宝掌寺,零落的客儿台。唯有钟声咽,三生又再来。 【赏析】 《天竺寺》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题咏天竺寺古迹的七绝。全诗四句,前两句为对天竺寺的描写,后两句是写天竺寺的兴衰。 第一句“万山深碧里,天竺数重回”,写的是天竺寺所处的环境。万山环列
【注释】太阴:指月亮。大角:二十八宿星官之一,属角宿。金瓯:即玉器,此处借指国家。 【赏析】此诗为《全后三国文》所收的《全三国文》卷五十九,题作“北征”。作者不详。这首诗是一首边塞军旅诗。首句“太阴黑霾日”描绘了当时阴云密布,天色昏暗的景象;次句“大角气缠兵”则描写了天象异常,预示着战事的不祥。第三句“玉柱惊天折”以玉柱象征皇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忧虑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灵光寺》。下面是逐句的解释和赏析: 1. 雪塔明初日,皑皑压翠微。 - “雪塔”指的是灵光寺中的舍利塔,因为其结构独特,形似佛塔而得名“雪塔”。 - “明初日”描绘了清晨阳光照耀下的雪塔景象,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 - “皑皑”形容雪的洁白,强调了雪塔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更加耀眼和纯净。 - “翠微”通常指山色青翠,这里用来形容周围环境的优美景色。 2. 筑池因涧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赏析”,考生应先概括诗的内容,然后根据题目的提示分析诗句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主旨进行综合赏析。 本首绝句写于诗人出使南唐时所作。第一联:“北路畿疆壮,西山夕照黄。“点明地点,写出了北国风光的壮丽。第二联:”荒城带秋水,坏殿掩残杨。”这两句是说荒凉破败之城紧邻着秋水,颓垣断壁之中有枯杨倒挂
谒于忠肃公祠 华互渐无界,社稷赖斯人。 惨狱同鹏举,公才过太真。 秋山落桑柘,湖水洁蘩蘋。 冒雨求祠墓,庄严拜大神。 注释: 谒(qǐ)于忠肃公祠:拜访忠肃公的祠堂。谒,拜见、拜访之意。 华互渐无界:意思是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万物都逐渐失去了界限。 社稷(shè):指国家,社稷是国家的象征。 赖:依靠的意思。 惨狱同鹏举:意思是说,在狱中受刑的人像大鹏一样,从悲惨的境遇中脱颖而出。 同:一起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全诗如下: 青鸟能无信,黄骢自踏春。 银栊温绣被,珠馆屑香尘。 低黛频羞镜,飞红欲坠人。 回头见华月,华月更鲜新。 注释: 1. 青鸟能无信 - 这里使用“青鸟”代指使者或信使,表示消息的传递和信任。 2. 黄骢自踏春 - “黄骢”是一种马,这里用来形容春天的到来和生机勃勃的景象。 3. 银栊温绣被 - “银栊”可能是指装饰精美的窗户
诗句释义 1. 今代梁观国,风棱似左杨。 - 今代梁观国: 指梁观国的后代。 - 风棱似左杨: 形容梁观国风度不凡,像古代的左丘明(左扬)那样有才气和威望。 2. 谪官犹爱国,教授不还乡。 - 谪官: 指被贬官的官员。 - 犹爱国: 即使被贬为官,仍然心怀国家。 - 教授不还乡: 虽然身为教授,但并不因为官职而返回家乡,可能选择留在京城继续教书或从事其他事业。 3. 负戴吾何恨,飞腾子莫量
这首诗描绘了香港旧时的风貌,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和文化特色。 第一句:裙带路香港旧名 裙带路是香港的一个著名道路,原名为“青山道”,位于九龙的西贡区。此句表明,这条道路曾是连接市区与青山之间的主要通道。在1970年代,香港政府为了美化环境并提升城市形象,将青山道改名为裙带路,意为女性优雅的腰带。这个名称不仅具有诗意,也体现了香港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传承。 第二句:凿石为驰道,岧峣直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