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连夕大寒示邻士二首 纸帐蒲团度厄年,一庵聊可寄深禅。隔窗要听芭蕉雨,襆被须来对榻眠 注释: 1. 纸帐蒲团:以纸为帐,用蒲草为团,形容简朴的居住环境。 2. 度厄年:度过艰难困苦的岁月。 3. 隔窗:隔着窗户。 4. 芭蕉雨:芭蕉叶上滴下的雨水,此处指窗外的雨声。 5. 拂被:整理被子,准备休息。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冬日严寒景象的诗。诗人通过描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态度,表达了自己不畏寒冷
涉旬风浪战扶胥,咫尺烟波信息疏。 见说北船今日到,故人应有寄来书。 注释:涉旬,指经历十天。风浪,形容海上的风和浪。战扶胥,指的是与扶胥山(今浙江省乐清市)的海面战斗。咫尺,形容距离很近。烟波,形容水面上雾气蒸腾,烟雾迷蒙的景象。信息,指消息或者讯息。疏,这里表示疏远、不密切。见说,听说。北船,代指南宋时期的北归商船。今日到,意味着今天到达。故人,指老朋友或者亲人。应有,表示应该会有。寄来书
注释:十二月寒甚,小雨打窗有霰雪声。行到琼山(今广东海南岛),二月犹惊塞外寒。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作者在琼山冬日里的生活和感受,展现了他不畏严寒、热爱自然的精神风貌。诗人首先描述了自己在十二月的寒冷天气下,被窗外的细雨和雪声所吸引,于是决定出门去赏雪。然后,他又来到了琼山,这里的二月依然让人感到寒冷。最后,诗人在欣赏完雪景后,又回到了家中,围炉取暖,听着雪花落在屋顶上的声音。整首诗语言朴实
【注释】 即事十二首:指作者所作的十二首描写景物的七绝诗。即事:指眼前所见之事。榕叶:榕树的叶子。阴阴:茂盛的样子。西:向西,这里指日落的方向。 翠禽:翠鸟。无语:不说话。画帘:装饰在窗户上的彩绘帘子。经行:经过或行走。洗:洗涤或清除。蕉花:一种芭蕉科植物,其果实形状像蕉,所以称之“蕉花”。一两枝:表示不多。 【译文】 榕树叶荫浓浓地遮住了西边的太阳,翠鸟静静地站在装饰精美的窗帘下垂着嘴不出声。
即事十二首 南邻小魏隔云巢,里巷相从近结交。 闻道秋来作文赋,可能借我一齐抄。 注释:南邻的邻居有个叫小魏的人,住在隔着云的巢穴里,我们邻里之间亲密地交往、互相帮助。听说秋天来了,他写了一篇作文要大家帮忙抄写,我正好有这份能力。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邻里之间相互帮助、和睦相处的五言诗。诗人通过描绘南邻小魏与邻里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了邻里之间应该相互扶持、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全诗语言朴实无华
``` 笙箫杳渺鹤徘徊,嬴女时应下玉台。 莫问三山在何许,更寻方丈与蓬莱。 注释解析: 1. “笙箫杳渺鹤徘徊”:笙箫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如同远去的鹤影在空谷中徘徊,形容声音悠扬,意境深远。 2. “嬴女时应下玉台”:暗示着某种女性角色或存在,她应该降临到华丽的玉台上,可能指代一种高贵、神圣的地位或形象。 3. “莫问三山在何许”:表达了一种超然的态度,即不要追问这三座山的具体位置或意义
【译文】 家僮傍晚关门柴荆,倚着锡杖同结夏僧。夜漏声响传城上,纱笼点亮佛前灯。 【注释】 即事:日常的小事。即事十二首:诗人在晚年写的一组写日常生活的诗。投晚:傍晚。柴荆:指柴门。倚锡(xī):倚仗锡杖。聊同:姑且同。结夏僧:即“结庵僧”,指和尚。夏:夏天。 漏:指古代计时器,用壶盛水,壶中水受重力作用流出成滴水,一昼夜有五更。这里泛指时钟。城上鼓:指报时的大鼓。笼纱:用纱罩灯。点:点燃。 赏析
过却东桥即是村,浣纱人出闹纷纷。 倚筇争向前滩望,涨水潮来减几分。 注释:过了东桥就到了村庄,洗纱的人从村里出来,十分热闹。我靠着竹杖争先恐后地向前看,看到前面的江水因为涨水而水位降低了一些。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和自然景观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村庄的景象,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诗中的语言朴实无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秋日的云彩显得朦胧,天色也渐渐昏暗,江边聚集的雨水使得远处的村庄显得遥远。 赖有陈编余味在,车马自然不会至; 译文: 秋日的云彩显得朦胧,天色也渐渐昏暗,江边聚集的雨水使得远处的村庄显得遥远。 幸好有陈旧的书本带给我无尽的回味,车马自然不会至此门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景象,天空中弥漫着淡淡的云彩,太阳也显得有些昏昏欲睡,江边的积水汇聚成了河流,将远处的村庄隔离开来
客舍生涯自寂寥,秋来仍复雨连宵。 前村隐隐人来往,时有篝灯过竹桥。 注释:在客舍中过着单调的生活,感到寂寞;到了秋天,仍然下着大雨,一连下了数日。前面的村庄里隐隐约约传来人们来往的脚步声,不时有人家提着灯笼走过竹林中的小桥。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景色的诗。首句“客舍生涯自寂寥”,点明了诗人身处异地,没有亲人朋友,生活孤独寂寞。第二句“秋来仍复雨连宵”则表现了诗人对秋雨的无奈和烦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