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中
【解析】 本题是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中,重点把握意象“倦客”“蓬”“一尊”“菊花”“黄尘”“落帽风”等,体会诗人的情感。 【答案】 ①首联“倦客飘零若转蓬”
【注释】 鸿沟:指鸿沟水,即黄河。天下共知归汉德:天下人都知道刘邦的功劳。东西那可限:哪能说东西有限制呢。羽:指项羽。分得人心两处不:项羽不能割下黄河的一半来换取民心。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刘邦归顺汉朝的功德,怎能说东西有限制呢。 即使项羽要砍断黄河的河水,也分不到人心,两边都得不到。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垓下歌》中的一部分。此诗以“鸿沟”为题,意在赞扬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
注释: 眼昏:眼睛看不清,形容老态。 月下对花灯下字,年来渐觉老相关:在月光下对着花灯下读书,年岁已长,觉得与衰老有关。 颇思瞑坐收馀力,他日归家只看山:很想闭上眼睛休息,积蓄精力,以后回家时只欣赏山景。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之作,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自然的深深感慨。开头两句"眼昏月下对花灯下字,年来渐觉老相关",形象地描绘了一个老人在月下对花灯下读书的情景,暗示了他年岁已高,与衰老有关
【注释】 和江虞仲华山二绝:这是作者的自序,意思是诗人与友人江虞仲和华山二绝。虞仲是春秋时人,名仲,字子山,晋国大夫。据《左传》记载:“晋侯使大子申生(夷吾之子)质于秦。缪公问于公孙支曰:‘秦、晋孰强?’支曰:‘秦不弱,虽晋之强,焉能为秦。’”可见虞仲是个有远见的人物。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县东北。 仙人掌:华山名,亦指华山上的道士。 世累都忘春复秋,婆娑槐木亦无忧:世纷扰的忧患都已忘记了
诗名:《陕西戏成二绝》 出门上马虽所乐,乍见秋风亦念家。何日随堤霜后路,乱飞榆柳踏平沙。 注释与译文: - 陕西戏成二绝:描述了作者在陕西观看戏剧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异乡生活的复杂情感。 - 出门上马虽所乐:表达了作者出行时的愉悦心情,尽管是外出游玩,但内心深处依然想念着家乡。 - 乍见秋风亦念家:当作者初到陕西,面对秋风,便不由自主地想起家中的亲人和朋友。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注意理解诗句的意思,做题时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作答即可。 “随凤翔有何日”,意谓我随着凤凰去飞向何处呢?“凤翔”,即凤翔山,位于今陕西宝鸡县东南。“何日”意为何时,表示疑问。诗人因思念家乡而发此感叹。 “沐雨抗尘几万里”,意谓我冒着风雨,走了几万里路。这里的“抗尘”是指顶着尘埃,指旅途的艰辛。“几万里”
【注释】: 1. 枣树:枣子。 2. 麦:指麦子,即小麦。 3. 丰岁:丰收之年。 4. 相公:此处指诗人,因当时宰相未称“相公”,故称。 5. 何苦:何必,为什么。 6. 出关西:指赴陕州,陕州在长安西边。唐代以长安为西京,陕州是西京的附郭县,所以称为“西”。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幅农家丰年图景:“枣树小枝圆熟,累累下垂着红彤彤的果实;麦苗嫩绿,尖儿露出泥土。”这是一幅典型的农村丰年景象
【注释】 1. 风柳:指杨柳。惊霜:被秋风吹落的树叶,因霜而变白。日夜飘:随风飘荡。 2. 客程:旅途。中夜:半夜时。马萧萧:马嘶。萧萧:形容马叫的声音。 3. 鞍:坐骑上的马鞍。仿佛:好像。如残梦:像残存的梦境。 4. 月一钩:月亮像钩子那样弯弯地挂在天空上。犹未消:还未消失。 【赏析】 这是一首写旅途所见所感的诗。诗人在旅途中,看到杨柳被秋风吹落,感到十分惊异。“风柳惊霜”句描写了风中的柳树
露浓红透棠梨叶,风紧落疏乔麦花。 马上口占三绝 注释:露水很浓,红色的海棠叶子被露水打湿了,显得格外鲜艳。风很大,吹得树叶纷纷落下,稀疏的麦子也随着风飘散。 译文:露水浓重,红色的海棠叶子被露水打湿了。风很急,吹得树叶纷纷落下,稀疏的麦子也随着风飘散。 赏析:诗人在马上口占三绝,描写了一幅秋日景色图。诗的前两句“露浓红透棠梨叶,风紧落疏乔麦花”,描绘了一幅秋日景象。露水很浓
注释: 1. 意象轩轩势入云:指华山的山峰高耸,云雾缭绕。 2. 为谁出手若经纶:指华山是哪位仙人所建,如同手中拿着经纶(治理国家)一样。 3. 夜扶星斗朝擎日:形容华山夜晚可以支撑住星星和太阳。 4. 气力何知几万钧:表示华山的力量强大无比,仿佛有几万钧的重量。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华山的壮丽景象和神秘力量。首句“意象轩轩势入云”,形象地描绘了华山高大雄伟的身姿,如同直插云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