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刚中
注释:这是一首七绝,作者在诗中以登高望远之景,抒发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译文: 一握天边的角云,岭头都看见岭南的春色。 不要怀有小鲁东山的意趣,只是早来的平地人而已。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心态。首句写登上山顶所见景象,用"一角云"比喻自己的渺小,也暗含了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艰难。次句写岭南春色满目,但诗人并未因此而感到欣喜,反而有一种淡淡的忧愁
这首诗由四句组成,每一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下面是逐句的释义: 1. 广中菩提树取其叶用水浸之叶肉尽溃而脉理独存绡縠不足为其轻也土人能如莲花累之号菩提灯见而戏为此绝 - “广中菩提树”指的是一种植物,其叶子被水浸泡后会溃烂,但根部的纹理却依然存在。这里的“绡縠”指的是轻薄的丝绸,用来比喻这种植物的特性。诗人认为这种植物虽然表面看起来非常轻盈,但实际上它的根系非常坚固
【注】劝农章:劝农的诗。 老人听读劝农章,扶杖兴言意味长。 译文:老人们在田头听劝农诗,听着看着,感慨颇多。 但愿门前少呼唤,自然工力到耕桑。 译文:希望官府少些催促命令,让百姓自己主动劳作。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好的农村生活场景。诗人用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老人们的淳朴、勤劳、智慧和善良。他们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愿意为国家出力。同时,他们也注重家庭和睦,希望减少对外界打扰
泮宫出示盛作一编并诸父还还集一册作二十八字先还其编 墨带残膏浓复淡,笔生春意睟而温。 昨朝借我还还集,须信芝兰别有根。 【注释】 1. 泮宫:古代指学宫,泛指学校。 2. 墨带:指砚台。 3. 残膏:砚中残留之墨汁。 4. 笔生春意:形容用墨如春,生机盎然。 5. 睟(suì)温:指温暖和煦的样子,这里形容用墨如春,生机盎然。 6. 昨朝:昨天。 7. 还还集:即还我集,表示归还。 8. 须信
【注】酴醾(tú mín,一作荼縻):一种植物的花名,花语为离别。玉蕊:花朵洁白如玉。 【赏析】此诗写诗人在岭南得见酴醾花的惊喜与欣喜。全诗三联皆写花,而“小盘和雨送酴醾”,则是全诗之眼。第一句点明时令。第二句写花,突出其瘦、小、薄、清的特点,并暗用杜甫《佳人》中的“绝代有佳人”来比拟,表现了诗人对花的喜爱之情。第三句是说,这花不是书窗少培植的,而是本来就香足的。
《戏简文浩然诗成不往也》是宋代诗人郑刚中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临贺山泉清似政,公厨酿酒色如泉。 这句诗描述的是临贺山的泉水清澈如同朝廷的政令一样。这里用“政”来比喻山泉的纯净,暗示着诗人对文浩然人品和才华的高度赞赏。 囚山相望虽千里,岂是江头无便船。 这句诗的意思是虽然我们相隔千山万水,但是只要有方便之舟,就一定能够相见。这里表达了诗人与文浩然虽然远隔千里
书室中焚法煮降真香 书室,书房。法,指佛教之法。降真香,一种香气浓郁的香料。 村落萦盘草半遮,到门犹未识人家。 环绕的山村里,草木丛生,半遮半掩,让人难辨是哪里。 终朝静坐无相过,慢火熏香到日斜。 整天静静地坐着,没有杂念的打扰,慢慢地烧着香,直到夕阳西下。 注释: - 书室中焚法煮降真香:书房中焚香是为了修行,这里的“法”指的是佛教之法。 - 村落萦盘草半遮,到门犹未识人家
九六编成考左氏所载卦象以近世占法合之得一绝 静坐义规三易古,焚香蓍布六爻灵。 反身修德前贤意,莫把穷通叩杳冥。 注释:这首诗是作者对于《周易》的理解和感悟。第一句“静坐义规三易古”,表达了作者在静坐的时候,对《周易》的理解。第二句“焚香蓍布六爻灵”,描绘了作者使用蓍草占卜的场景。第三句“反身修德前贤意”,表达了作者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修身养性的思想。最后一句“莫把穷通叩杳冥”
【注释】 1.窘匮:贫困。 2.复:又,再。 3.大雨:雨势大。 4.殊忧闷:非常忧愁郁闷。 5.闻:听见。 6.聚食笑语为赋一绝:聚集吃饭说笑并作一首诗。为赋,即写诗。一绝,指七言绝句,共四句,每句七个字。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困窘中听到僮仆们在欢声笑语的聚会时,写下了这首《穷愁》诗。 首句“建瓴破屋方倾雨”,意思是说,当大雨倾盆而下,屋檐上的水直往下流的时候,屋漏得厉害
诗作如下: 至夜予 送纸迎神各就醺,病奴难唤自关门。 暂收古训书千字,静对寒灯酒一尊。 注释与赏析: - 至夜予:指作者在深夜时分。 - 送纸迎神:这里可能是形容一种习俗,即送纸钱和迎接神灵的仪式。"送纸"可能指的是焚烧纸钱,而"迎神"则是指迎接神灵或祖先。 - 各就醺:每个人各自沉醉其中,享受这个时刻。"醺"在这里表示饮酒至醺,即饮酒至醉。 - 病奴:此处指身体虚弱、需要照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