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废丘山下重萦回。 莫言只解东流去,曾使章邯自杀来。 注释分析: - 废丘山:“废丘”在古代常指被废弃不再使用的山,可能指的是因战争、政治原因而被遗弃的地带。“山”指的是具体的自然景观。整个短语传达了一种荒凉或被遗忘的氛围。 - 此水虽非禹凿开:“此水”可能指的是一条河流,而“禹”则是传说中的大禹,是中国历史上的治水英雄。这里提到的“非禹凿开”表明这条河流的形成并非由大禹所为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关东新破项王归,赤帜悠扬日月旗。 - 这句诗描述了在战争结束后,项羽被打败并回归关东的场景。"关东新破"表明了战争的结束,而"项王归"则直接提到了项羽的回归。"赤帜悠扬"形象地描绘了项羽的旗帜在风中飘扬的景象,象征着他的胜利和威势。"日月旗"可能指的是代表汉国的旗帜,因为在这里提到了汉家无敌国。 2. 从此汉家无敌国,争教彭越是诛夷。 -
诗句释义 1. 荆棘苍苍汉水湄:描述了荒凉的汉水中,草木丛生,荆棘遍布的景象。 2. 将坛烟草覆馀基:指曾经的祭祀场所,现在只剩下了残余的痕迹。 3. 适来投石空江上:描述有人突然向江中投掷石头,声音在空旷的江面上回响。 4. 犹似龙颜纳谏时:比喻这种情形与古代帝王接受建议时的场景相似。 译文 荒芜的汉水边,草木葱茏。曾经的祭祀之地,如今仅剩下废墟的遗迹。突然间,有人向江中投掷石块
诗句解析 1. “一朝阎乐统群凶”:这句诗意味着在秦朝末年,由于赵高和丞相李斯的阴谋,皇帝胡亥(即秦始皇的幼子)被宦官赵高逼迫自杀,随后赵高立少帝,自己则假借皇命掌握大权。这里的“阎乐”指赵高,“群凶”指的是胡亥和他的亲信。 2. “二世朝廷扫地空”:此句表明秦朝从胡亥即位开始迅速走向衰亡。"二世"代指胡亥,"朝廷"暗喻统治机构。“扫地空”意指国家的政治、财政和经济基础完全崩溃,无一存留。
注释:韩信精心经营,指挥若定,在临戎时叱咤风云,无人能及。然而犹疑之中,又转战中遇到强劲的对手,更在军中向自己的左车请教计策。 赏析:此诗是咏史诗《泜水》的首句。全诗用“经营”和“叱咤”两个关键词来表达韩信的英勇和智谋。他精心策划,运筹帷幄,指挥得当,使敌人闻风丧胆,威名远扬。然而,他也不乏疑虑和犹豫,对一些棘手的问题会向身边的谋士寻求答案。这首诗以韩信为主角,通过对他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
咏史诗阿房宫 新建阿房壁未干,沛公兵已入长安。 帝王苦竭生灵力,大业沙崩固不难。 注释与赏析: - 诗句“新建阿房壁未干”中的“阿房”,指阿房宫,即秦始皇时期建造的宫殿。 - “沛公兵已入长安”中“沛公”指的是汉高祖刘邦,他在秦末起兵反抗暴政,最终攻入咸阳,即今天的西安。 - “帝王苦竭生灵力”表达了古代帝王因追求个人享乐而导致民不聊生,耗尽了人民的生命力。 -
【注释】 广武山:古地名,在今河南省偃师县东南。 数罪楚师:指楚汉战争时,项羽的部将钟离昧背叛项羽,投降刘邦,刘邦封他为衡山王,钟离昧却称帝于淮南,后被项羽所灭族。 底须:岂需。 仓皇:匆忙。 斗智:双方交战。 遗笑:留笑柄。 赏析: 这首诗是咏史诗,借咏史抒发对当时政治形势的看法和感慨。首句写楚汉相争时的项羽失败的教训。次句说,何必多费口舌来分析这场斗争的艰难险阻呢!三
野田极目草茫茫,吴楚交兵此路傍。 谁料伍员入郢后,大开陵寝挞平王。 译文 在广阔的田野上放眼远望,只见茫茫的草色无边无际,吴楚两国在此交战,形势紧张异常。谁能想到,正是伍子胥入郢之后,才彻底结束了这场混乱的局面,恢复了楚国的安宁。 注释 1. 野田:广阔的田野。 2. 吴楚:古时指春秋时期位于长江下游的两个国家——吴国和楚国。 3. 交兵:交战。 4. 此路
咏史诗云云亭 诗人笔下青山翠影,云卷云舒日落西山 高亭耸立观山色,松树万年难计数 虬枝若问大夫何,岁月留痕显尊贵 赏析: 胡曾《云云亭》一诗描绘出云云亭的美景,以及其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诗中以“一上高亭日正晡”开篇,勾勒出一幅高山之巅、夕阳西下的壮丽画面,令人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祥和的氛围之中。接着,“青山重叠片云无”进一步渲染了景色的幽静与秀美,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无限魅力。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通过描写帝王出游时车马经过某处,该处自然景物就遭到摧残破坏的反衬手法来揭露封建帝王骄奢淫逸的生活。 “年年游览不曾停,天下山川欲遍经。”诗人以游历名山大川为常事,而沙丘则是他经常游玩的场所。这里用“未尝”二字强调了诗人对沙丘的热爱和依恋。沙丘,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西。《史记·封禅书》:“黄帝郊雍上帝,舍丘下。群臣祠神……自五帝以来,于天子擅之。”《史记·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