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宁
杨鸥海台幕邀赏梅花 绛唇紫颔阵苍苔,笑向樽前慰客来。 限令不遗姑射侣,陈诗还到柏梁台。 有怀南国将春寄,入夜谁家吹笛催。 一自商王收采去,至今同仰济时材。 【注释】 杨鸥:诗人的字。 海台:指海中的平台或山崖上建的小亭台。 “绛唇”句:用《诗经·卫风·硕人》中“硕人其颀,衣锦褧衣。”之句意,谓美人如绛唇,青脸如紫颔。 “笑向樽前”二句:言酒席之上,主人殷勤劝饮。 “限令”句
【注释】 鸣跃:鸣叫跳跃。林头:树林边,指近旁的树上。远藩篱:远离了藩篱的保护。藩篱:篱笆。 【赏析】 这是写鸟儿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地生活,没有受到什么约束和束缚。诗以“林”字开头,点明了地点。“鸣跃林头鸟,相呼并欲飞”,描写了鸟儿在树林中欢快跳跃的情景。鸟儿们相互呼唤,想要展翅高飞,表现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二句中的“聊自试”表明鸟儿们虽然自由自在,但也只是随意地尝试飞翔
【诗句释义】 深巷虚斋,草露沾湿,高僧净戒夜忘寒。 编篱欲畜白糜鹿,种竹尽长青琅玕。 山谷中七言诗云里和,楞伽四卷月中看。 闲来梦觉游禅去,愧尔弥天释道安。 【译文】 在深深的巷子里,空旷的斋室里,草木上的露水已经结了一层薄薄的冰,高僧们在夜里修行,忘记了寒冷。 我打算编篱笆圈起土地,想养一些麋鹿,竹子长得很高,可以长到像青琅玕一样。 我在山谷里写的那首七言诗里也有“云”,楞伽四卷书里也有月亮。
江左十年别,儒冠载道身。 芙蓉峰上月,兰芷意中春。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在江左地区度过的十年时光,表达了他虽然已经取得了儒家的学位(即“儒冠”),但依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和道路(即“载道身”)。这里的“江左”通常指的是长江以东的区域,而“儒冠”则是指古代读书人的帽子,象征着学识。整句诗通过“江左十年别”展现了诗人在江左地区的长期生活经历,而“儒冠载道身”则体现了他对于学问与道德的追求。
注释: 怀友寒溪逸史二首:怀念友人,在寒冷的溪边。逸史:指隐逸不仕的人,这里指的是隐居在寒溪边的逸士。 聚首忆郎水:大家聚在一起回忆郎水,郎水可能是指某个地名或者河流。 赓歌想瓠川:继续歌唱着瓠川的故事。赓歌:即《诗经》中的《国风·齐风·敝笱》,是古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每句四音节,以“兮”字结尾。瓠川:可能是指某个地方的名字,也可能是指瓠川这个地名。 金华秋嶂晚:金华地区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境内
注释:林中的光影在远方显得分外妖娆,春色小得几乎平分。 男子在画面中,穿着朱红色的衣,点染出绿色的云彩。 赏析:此诗为《伍参军集序》中的一首,写画卷上一位英俊的青年形象。首句以远山含黛,春光明媚作背景,烘托人物之美;次句以春色平匀作陪衬,反衬人物之秀;第三句用丹青、绿云等词语形容人物形象;最后一句是画中人“郎”,即青年画家,他正挥毫点染,画出了美丽的云彩。整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流畅
【诗句释义与译文】遍览牛首山洪觉寺诸胜 ——在牛首山的洪觉寺游览,欣赏了那里的众多美景。 尽日双峰大觉前,摩崖同饮太虚泉。 ——一整天都在大觉寺前的两座山峰之间行走,同时饮用着太虚泉的水。 洞深怕犯昙云合,阁闭惊看塔影悬。 ——山洞深邃害怕冒犯到昙云(即昙花),关闭的阁楼让人惊讶地看到塔的影子。 步引健僧凌倒景,目随飞雁散江天。 ——步行引导强健的僧人穿过倒映的景象
注释: 秋蝉:秋天的知了,又叫鸣蜩。 蜕落惊形别,风梢苦自吟。 意思是说:知了的外壳脱落,惊动了它的身体,仿佛是在告别。它在树枝上鸣叫,好像是在诉说自己内心的痛苦。 似怜失故我,故我在芳心。 这是说:知了似乎在怜悯自己失去了原来的样子,但是它仍然留在人们的心里,因为人们依然喜爱它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蝉蜕去旧壳、发出清脆叫声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命的深深眷恋和对生命轮回的深刻思考
【注释】 枳:酸枣树;棘:酸枣树的刺。子城:古代都城的城门,这里代指京城或朝廷。蝶蜂清:即“蝶舞蜂飞”,形容花朝时节蝴蝶蜜蜂纷纷飞舞,增添了春天的气氛。 【赏析】 此诗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之作。首句写苍蝇在枳棘丛中飞鸣,次句写苍蝇在过子城时被阻,最后一句写苍蝇在花朝时翩翩起舞。全诗以苍蝇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花朝时大自然的美丽画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注释:江中的鸿鸟不要贪恋睡眠,要在夜里进行狩猎。阿奴曾经告诉我要紧急告急,因为害怕海而不敢呼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作品。全诗共四句,每句七个字,整首诗押韵严谨。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表达了一种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江上飞鸟的描述,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