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印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贯休是晚唐诗人,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人。贯休自幼聪慧,博学多才,精禅理、医学。他是五代时前蜀的开国沙门,曾任僧官,并曾入唐为官,赐号“禅月大师”。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净名也是喜欢吃棒的,他喜欢玩弄自己的心肝五脏。 - 解释:这里用“净名”指代一个人物,可能是某个有名气的人物或圣人。他喜欢吃棒,可能是因为他对某种东西有着特别的喜爱或追求
注释: 化身千百亿,不得个相识。 指人虽然有成百上千万,但没有人能够认识他们,了解他们。 伤嗟今古人,谁是知恩力。 感叹今天的人们,谁能知道感恩之心?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作者对人生孤独、无助之感的诗歌。诗中提到“化身千百亿”,意味着人虽然有很多,但真正能够理解他们的并不多。这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他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冷漠、疏离,无人真正了解和关心他人。 “伤嗟今古人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张祜的作品。 ```plaintext 麟德殿光充六合,君臣和会少知音。 老婆饶舌重重举,杜口难开意气深。 ``` 逐句释义: 1. “麟德殿光充六合”:形容宫殿辉煌,光辉照耀整个天下。 2. “君臣和会少知音”:君主与臣子虽然和谐相处,但真正能理解彼此的知音很少。 3. “老婆饶舌重重举”:妻子唠叨不休,反复强调事情,让人难以忍受。 4. “杜口难开意气深”
注释:卢舍和意光是两个人的名字,他们共同生活在一起。他们的住所在碧云之间,风景优美。 被人叩诘无私答,山自青青水自流。 被问及为什么两人不在一起生活时,他们回答说因为他们各有所长,所以选择分别。山还是那么青翠,水流也依然流淌。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两位才子卢舍和意光的生活场景,他们生活在碧云之间,风景优美。当有人问起他们为何不在一起生活时,他们回答说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所以要分开居住
【诗句释义】 1. 颂古九十八首之十七:如果离开了这四句诗,如何能断绝所有的错误。 2. 直指西来意:直接指明了从西天传来的意义,即佛教禅宗的顿悟之意。 3. 西来意是□:这里的“□”指的是“空”,即佛教禅宗所讲的“无我、无人、无物”的“三无观”。 4. 权教参智藏:在这里,“权”可以理解为“临时”或“暂时”,而“参”则是“参禅”的意思,“智藏”则是指禅宗的禅宗智慧。 5. 黑白转狐疑
颂古九十八首其十八 通宗透说,魂飞识灭。 呈见无体,如水中月。 金毛师子,说无说说。 若人不会,弄巧成拙。 注释与赏析: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属于《颂古》系列中的第十九首。 - “通宗透说”意指对佛家或道家的教义有深入的理解,能够透彻地理解其中的奥义和道理。 - “魂飞识灭”形容了一个人通过学习和修行达到了极高的境界,灵魂已经超越了物质世界,达到了一种无形的境界。 - “呈见无体
【注释】 团团如月画难成,头角完全鼻没绳。 非是学人藏隐物,虽然识破未通真。 【赏析】 此诗为《颂古九十八首》之二十。诗题“颂古”即赞颂古人的诗。此篇赞美的是唐代诗人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祖籍襄阳(今属湖北)人。因曾避安史之乱于三川,故自称“杜陵”,又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歌以写实著称,风格沉郁顿挫,与李白并称“李杜”。 诗中“团团如月画难成,头角完全鼻没绳
注释:本自一身光大,妄认虚空捏怪。智者无欠无馀,愚者轮劫还债。 译文:本来自身就充满了光明和智慧,却错误地将虚空当作怪物。智者没有缺失也没有剩余,而愚者则在轮回中偿还债务。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哲理,即人们应该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自己,不应该被外界的虚假所迷惑。诗人通过对比智者和愚者的行为,强调了正确认知的重要性
注释: 1. 经入藏:《华严经》说,佛的法门有三千种。其中一法是“藏”。藏,即藏密,指密宗。 2. 禅归海:《维摩诘经》中说:“如来在世,犹如大海。”禅,指禅宗。归海,指归向禅宗。 3. 普愿灵:普愿,即普遍的愿望。愿,即希望。灵,指灵验。 4. 正常在:正常,指正常的佛法。在,指存在。 5. 道满月圆人:这是对佛教教义的解释,意思是修行的人要达到圆满的境界,就像月亮圆一样。 6.
注释: 百丈寺的澄潭清澈见底,妙高峰上的波涛汹涌。如果沩山和尚胡乱吹嘘,那饥饱之事就莫要放松。 赏析: 这是一首颂古的七言律诗。诗人通过对禅宗寺庙百丈寺和沩山的描述,赞美了禅宗的修行方法和境界,同时也表达了对禅宗大师的敬仰之情。 首联“百丈澄潭彻底,妙高峰涌洪波”,描绘了百丈寺的澄澈与高耸入云的妙峰山的景象。百丈寺作为禅宗五家七宗之一临济宗的重要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