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廷高
北归渡扬子 狠石年深已绿苔,金焦千古画图开。 浪花半角残阳里,曾见乾坤百战来。 注释:狠石:指扬子江中的石头,又称剑门石。狠石年深已绿苔,说明这些石头已经风化了很多年了。金焦:指南京的金陵(今南京)和镇江的焦山。千古画图开:形容这两处风景自古以来就是绘画作品中常见的题材。浪花半角残阳里,曾见乾坤百战来。这里的“浪花”指的是波涛,“残阳”是夕阳的余晖,“乾坤”指的是天地、宇宙。百战来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磨尽当年杀气醒:这里的“磨”指的是时间的流逝或岁月的沉淀,使得曾经充满杀气和暴力的石间变得清明。 - 石间仿佛见珠缨:珠缨通常指代珍贵的珠宝饰品,这里可能是在比喻那些曾经被使用过的凶器或武器等,现在看起来像是普通石头。 - 自从放下屠刀后:放下屠刀意味着停止杀戮,不再从事暴力行为。 - 江上寒潮几度生:寒潮是指寒冷的海水,这里用来描述江上的水因为不再有杀戮而显得更加清澈
【注释】 宣仁太后遗像:指宋神宗、王安石的母后的肖像画。 谤史欺天:诽谤历史的人,欺骗了上天。 母能改子更何疑:母亲能改正儿子的错误,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女中今识真尧舜:现在的女性中,有人真正懂得了尧和舜的伟大。 愁绝年年社饭时:每年祭祀土地神(社)的时候,我都要为母亲的去世而感到无比的悲哀。 【赏析】 此诗是王安石对母后赵氏画像所作的题咏。诗一开头就点明题旨:“谤史欺天只自欺”
莲经放光 七卷流传自李唐,夜深古纸发光芒。 高人宴坐都无见,寂寂中庭月一方。 注释:莲经指的是《莲社高僧传》。七卷指佛教禅宗史书,相传是唐朝的李百药编著。夜深时,古书发出幽微的光芒。高人宴坐(即高僧打坐)时看不到莲经,只见到庭院中一轮明月。 赏析:此诗以莲经为题,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画面。首句交代了莲经的来源和流传时间,以及它在夜晚散发出的光芒。次句进一步描绘了这种光芒如何与高人的宴坐形成对比
【解析】 此诗首句“燕去楼空事已非”,是全诗的起笔。“燕”字,既指燕子,又暗指南唐灭亡后的南唐政权。南唐被宋兵所灭,故说“燕去”。诗人以燕子的离去,暗示历史的变迁,表达对往昔的追念。“燕去”而“楼空”,说明昔日繁华的都城已经不复存在。“事已非”三字,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变迁的感慨和无奈。 第二句“柱头白鹤昔曾归”。这是对第一句的具体化和具体化。诗人把燕子作为象征,借以抒发自己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之情
【释义】 都门:京城城门,此处泛指京都。出都门:离开京城。晓出:早晨出门。兴:兴致。悠悠:深远的样子。归心:想归家的心思,这里指思乡之念。海鸥:比喻游子,诗人自喻。风雪句:指杜甫《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扬鞭指塔: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指塔:指通州的佛塔。通州在今北京通县,是唐代重要的交通枢纽。 【译文】 京城城门早晨一开,我就满怀深情地走出京城
燕山寒二首 地穴玲珑石炭红,土床芦簟觉春融。一窗明月江南梦,恍在重帘暖閤中。 注释:地穴中的石头被火烤得通透,红色的石炭像火焰一样燃烧着。用芦席做成的床铺让人感到春天的温暖。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明亮的月亮,仿佛置身于江南的梦中,恍若置身在重重帘幕之中。 赏析:诗人通过对燕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春天的喜爱和对江南的向往。诗中的“石炭”和“芦簟”等意象,都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享受
【注释】 燕山:今河北、辽宁一带,古为燕国的都城。寒二首:作者自号“北山老士”,故名。 起整:整理行装。 幸有:有幸。 文移:书信,指书信往来。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晚年。当时,他已辞官归隐,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在隐居期间,他写下了不少反映自己生活情趣和对现实不满的作品。此诗就是其中之一。诗人通过描绘一幅优美的画面:“孤鸿破晓雪霏霏,起整归装莫悔迟”,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
寒山寺 路接枫桥一径通,渔郎遥答隔河舂。 自从夜禁行人绝,不信乌啼城外钟。 注释: - 寒山寺:位于苏州西郊的古刹,因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 - 路接枫桥:指寒山寺与枫桥相邻,两者相距不远。 - 一径通:表示道路畅通,连接两座寺庙。 - 渔郎遥答:形容远处渔夫回应的声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隔河舂: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渔郎在对岸劳作的声音。 - 夜禁行人绝
甘露寺 宝阁高横玉宇寒,分明脚底踏焦山。 长淮渺渺三千里,只在僧窗一榻间。 注释 宝阁:指寺庙中的佛堂或阁楼 玉宇:指宫殿、寺院 分明:清楚明白 焦山:地名,位于今江苏镇江 长淮:指长江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游览了镇江的甘露寺之后写的,表达了他对这一古刹的赞赏之情。 首句“宝阁高横玉宇寒”,描绘了甘露寺的宏伟和清冷之感。宝阁,即指寺庙中的佛堂或阁楼,高耸入云,显得庄严而神圣。玉宇,常用来形容宫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