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亨信
【注释】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的相会之日,也称为乞巧节。“七夕”在诗中指七夕之夜。泪痕如雨恨如丝,肠断银河欲渡时。儿女不知离别事,只言今夕是佳期。 【赏析】 这首诗的标题为《七夕》,作者不详。 首句“泪痕如雨恨如丝”,以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女子因离别而产生的悲伤之情。泪水像细雨一般,而心中的怨恨却如同一根根细丝般缠绕心头。这样的写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女子离别时的哀愁与不舍。
【注释】 题:题写,为诗作题名。 栖竹轩:作者的住所。 琅(lǎng)玕( gān):玉石名,这里指碧绿而光滑的竹子。 苦节:坚贞不屈。 清修:清廉高尚的道德修养。 傲岁寒:不怕严寒,不畏霜雪,比喻意志坚毅。 好截伶伦双凤管:用琴弦来比喻,指善于弹奏。 月明:月光明亮。 彩云:彩色的云霞,这里指美丽的景色或美好的事物。 【赏析】 此诗是咏物抒情诗。“琅玕”(一种玉名)是诗人所喜爱的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作者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时,先要疏通诗句的内容,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的提示分析诗人的情感。“坐把南山翠作堆,故人别去重徘徊”的意思是:我坐着像捧一堆南山的青翠,朋友离去后我久久徘徊。“坐”字表明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南山”指代故乡,表现诗人因友人离去而倍感思乡之苦;“故人别去重徘徊”表现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久久不能释怀,表现出诗人对友人不舍之情
二仙共语 探索自然与精神世界和谐之美 1. 诗词原文 二仙谈道日忘休,顷刻宁知是几秋。 服得丹砂应不老,相期蓬岛共遨游。 2. 词句解析 - “二仙”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二仙”常常被赋予和合、长生等美好寓意,代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永恒生命的理想状态。 - “谈道日忘休,顷刻宁知是几秋”:描绘了两位仙人长时间谈论道教修炼,忘却世俗烦恼的景象,表达了他们对永恒生命的追求。 -
【解析】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咏颂千里马的英姿,来抒发诗人对英雄的赞美之情。首句写马之蹄翻碧玉,势如飞;次句以龙种比马,言其稀少;第三句回忆穆王时乘八骏,夸赞造父善驱驰。全诗语言流畅、意境优美。 译文: 马蹄掀起的碧玉般绿草,奔驰时势如飞,龙种自古难得一见。 回想当年穆王骑乘八匹骏马,一起夸赞造父善于驰骋。 赏析: “蹄翻碧玉势如飞”,写马之蹄掀起的碧玉般绿草,奔驰时势如飞
《立马·饮罢龙河上御堤》是明代诗人罗亨信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第一句:“饮罢龙河上御堤,奚官鞚立蹙霜蹄。” - 注释:在龙河畔的御堤上饮过酒后,奚官骑着马,马蹄踩在冰冷的地面上,显得紧张而有力。 - 赏析:这句诗通过奚官和坐骑的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个寒冷冬日的御河边的场景。同时,“饮罢”二字也暗示了这是在结束某种活动之后的情景。 - 第二句
凤凰 天开文运际昌期,凤鸟来鸣睹羽仪。 知是太平灵物见,谩将歌咏继周诗。 注释: 1. 天开文运际昌期,凤鸟来鸣睹羽仪。 - 天开文运:天启文学之运。际昌期:在繁荣的时代。 2. 知是太平灵物见,谩将歌咏继周诗。 - 知是:知道这是。太平:指天下安定。灵物:祥瑞之物。 3.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元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赏析: 这首诗以凤凰为题,描绘了一幅盛世和谐的画面。首句“天开文运际昌期”
注释:清明节到来时,天气迟迟不肯晴朗,我穿着三叠绵衣,一直留在山中。岭上此时摇动画扇,桑干河的河水还在流淌。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清明时节,因山居而写的闲情逸致之作。诗的前两句写景,“清明日”点出时间,“云中分院”,即诗人所居之处。诗人在清明时节,因山居而在云中分院小憩,心情十分惬意。后两句写人,“三叠绵衣体不离”,描绘了一幅身披重衣,依然坚守岗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场景。“岭表此时摇画扇”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篇名句的理解能力。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要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此诗首联点出画马的“神骏”;颔联写其顾影自思、骄嘶朔漠;颈联抒发画马的遗憾和惋惜。 【答案】 (1)“渥洼”即“天马”,“神俊”即“神骏”。这两句是说:天马的神骏之气,像山一样雄壮,它回身 顾影而嘶鸣,使朔漠寒冷的气候也感到寒意。 (2)“故教写入画图看”意思是:我只好把这幅画献给君王了。 译文
注释:是谁的笔力雄健地描绘了虎头?森林中,风起林壑,气势如秋天般肃穆。将军威武的面容让世人都感到惊讶,他凝视着远方,期盼着荣封万里侯的荣耀。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虎头的诗。首句“健笔伊谁写虎头”表达了诗人对于画家用笔力的赞赏,认为他的笔力雄健地描绘了虎头,使得虎的形象栩栩如生。第二句“风生林壑气如秋”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仿佛风吹过林壑,带来秋天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