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蕡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孙蕡的作品,题为《闺怨一百二十首》。下面是诗句的逐句翻译和注释: 1. 诗篇原文: 放下南来北去舟, 江波不住也东流。 良人解得西归日, 可道相思到白头。 2. 诗句翻译: - “放下南来北去舟”: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因分离而感到的孤独。 - “江波不住也东流”: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对亲人的不断思念。 - “良人解得西归日”:期待着亲人在特定的日子归来。 -
这是一首明代诗人孙蕡的《闺怨一百二十首》中的第12首。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第一句:“客程愁雨复愁风”描述了旅途中遭遇连绵不断的雨和风,增添了旅行的困难和不适。 - 第二句:“君意怜侬却忘侬”表达了对对方的深情却被对方忘记的无奈和悲哀。 - 第三句:“把似相怜不相忘”暗示着虽然有相怜之情,但并未忘记彼此,这种情感是微妙而复杂的。 - 第四句:“只消那转马头东”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注释】 相逢:遇见,相遇。错愕:惊讶、错愕,形容心情非常激动。喜伤神:高兴得伤心了。对君疑是梦中人:怀疑你就像梦中的人。 【赏析】 这首诗描写一位女子因思念恋人而感到痛苦的心情。首句写她和情人意外相见时的喜悦心情;二句写她和情人生疏后的痛苦心情,“临”是“将要”的意思。“相亲且未亲”即“将要见面却还没有见面”,表现她对情人盼望之殷,相思之切。第三句用典,化用李白《清平调》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
诗句:瞿塘猿声天上哀,白帝城下水如雷。 注释:瞿塘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瞿塘峡口,是长江三峡之一,此处猿声阵阵,声音悠扬哀婉,仿佛从天而降,让人心旷神怡。白帝城位于奉节县城东的瞿塘峡口,地势险峻,水流湍急,水声如同雷鸣一般,令人震撼。 译文:瞿塘峡的猿声在天空中回荡,白帝城的江水波涛汹涌,犹如雷霆般轰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瞿塘峡和白帝城的壮丽景色,以及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重点考核情感的把握,答题时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岁岁年年君去家”中的“君”指丈夫;“树开花”指花开如树发,这里指女子在丈夫离家之后孤独无依。“年年君去无消息”中的“无消息”指的是男子音信全无。“岁岁花开感物华”中的“物华”指万物之美。 【答案】 ①岁岁年年(每年) ②夫君(丈夫)
诗云: 楚水吴山万里余,两年方见一封书。 都来费得鸾笺纸,何处春江无鲤鱼。 注释: 1. 这首诗表达了一位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她身处楚地和吴地之间,相距万里之遥,却只能通过书信与亲人联系。 2. “两年方见一封书”意味着女子已经等待了两年的时间,只收到了一封家书,这种长时间的分离使她更加渴望与亲人团聚。 3. “都来费得鸾笺纸”指的是女子为了书写这封信,花费了许多心思和精力
诗句:偶弄青梅凭短墙,谁骑白马傍垂杨。 译文:我独自玩弄着青梅靠在矮墙旁,谁骑着白马靠近那杨柳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闺中女子在春天的午后,倚靠着矮墙,独自玩味青梅的情景。她的目光似乎被远处的景象所吸引,那是一匹马,一匹白色的马,它在杨柳树下悠然自得。 诗中的“偶弄青梅”和“谁骑白马”是两个独立的画面,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女子可能是在等待某人的到来
湘江儿女单纻衣,娥皇庙前歌竹枝。 春来只会闲相恼,不管人间有别离。 注释:湘江的儿女们穿着单薄的苎麻布制成的衣服。在娥皇庙前唱歌。春天来了只会无聊地相恼,不管人间有别离。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江南地区春天景象和民间生活的诗。诗人通过描绘湘江儿女们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民的生活状态。同时,通过对娥皇庙前竹枝歌的描写,展现了江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全诗语言简洁明快,富有生活气息
注释 别恨过于别绪浓:指离别的哀伤超过其他情感。 背身斜着倚东风:形容女子斜靠着东风,似乎在等待。 庭前偏是春花树:庭园中只有春天的花树。 树树花开枝上红:树上的花朵开得繁密,花瓣上的红色鲜艳夺目。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闺怨的诗,通过描绘女子孤独、凄凉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爱情深沉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富有画面感,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女子在春风中独自倚靠的孤独形象。同时
注释:羡慕南边卖酒的姑娘,现在嫁到了家人家;自己虽然不荡漾春波,但步步跟随不离,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妇女闺怨的诗。前两句写羡慕南邻卖酒的姑娘。“翻羡”是说心里很羡慕。“南邻”泛指邻里邻居。“卖酒”即卖酒为生。因为卖酒的女子经常有空闲时间,所以诗人便产生羡慕之情。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近来”说明自从自己嫁到这个家里之后。“住家儿”指在家过日子。“何尝”就是“哪曾”,表示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