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粤海闽天接燧烽,大星如斗坠残冬。 一生精气乘箕尾,百战功名称鼎钟。 死后人知真尽命,生前帝许得崇封。 至尊震悼廷臣哭,早有孤忠动九重。 谁遣孙恩剩一船,非公追不到南天。 远探蛟穴五千里,苦历鲸波二十年。 隔岁过门皆不入,乘潮彻夜每无眠。 雅之若与牢之合,早见澎台缚水仙。 六载相依作弟兄,节楼风雨共筹兵。 手中曾击千舟盗,海上如连万里城。 绝吭原知关气数,寄牙早已断归情。 谁怜伯道终无子
长江千里来巴蜀,流到广陵曲复曲。 古时沧海今桑田,翠屏洲涨焦山北。 江北横生十里沙,广陵涛变千人家。 九折清溪夹修竹,万株高柳藏桃花。 辋川本合诗人住,况是惠连读书处。 送暑曾过深港桥,寻秋每唤瓜洲渡。 送暑寻秋向柳村,藤床竹枕宿南轩。 千章夏木全遮屋,八月秋潮直到门。 门前月色连清夜,稻花香重荷花谢。 记得曾探北固秋,何缘又结西湖夏。 今日披图似梦醒,涛声还向梦中听。 钱塘八月西楼卧
衡门之下地必小,泌水洋洋不求饱。 赋诗寻乐乐无穷,古人之志颇易了。 良田广宅车且舟,谈何容易焉可求。 必如此图始言乐,乐未能得先多愁。 圣贤栖栖各有志,饥溺箪瓢皆易地。 人人尽是仲长氏,天下生民谁与治。 公理却笑当时人,本无责任加其身。 有田有山不归去,披图孤负江南春。 可乐不乐徒自苦,仲长之风亦千古
遍访列仙传,终不见一仙。 惟有一卷书,可以千百年。 前贤具精魄,亦复待后贤。 访之苟不力,变没随云烟。 吾读古蓺略,中心每拳拳。 何君涉九流,咨询在古编。 足迹陈谒者,腹笥边孝先。 拟之于道家,亦是葛稚川。 我昔校天禄,直阁兼文渊。 稽古中秘书,犹恐有佚焉。 四库所未收,民间尚流传。 问俟曹仓开,索待海舶旋。 或以一瓻借,或以青藜然。 或在晋隋后,或在元宋前。 何君为我行,时泛贯月船。
吾愚未学繇与羲,唐陵宋阁多然疑。 但曾手摹十石鼓,刻画史籀夸汧岐。 下此秦碑立泰岱,石刻明白丞相斯。 延熹蔡郭华岳庙,江都皇象神谶碑。 近代数碑次第毁,一𥿄在世惊神奇。 定武各石欧褚耳,数十本尚谈姜夔。 三碑真迹下一等,况是秦汉三国时。 古人笔法入石理,何尝楮墨差豪釐。 吾斋积古见三绝,访古者至皆嗟咨。 客曰是宜并摹勒,一日不刻人嫌迟。 江南市石北湖去,九龙冈上吾家祠。 雪锋吴氏善篆隶
苏斋匝坐将哦诗,袖中我出金涂碑。 碑高四寸寸之六,黄金涂满光陆离。 阿弥陀碑四字额,左右盘以双翠螭。 其文六行行十许,骈丽犹是初唐辞。 一躯佛象共愿造,丹青金玉矜瑰奇。 慈风慧日振法界,却从胜范观良规。 造者赵婆长孙辈,其人泯灭知是谁。 贞观纪年廿有一,正是四海安平时。 此乃唐初正书体,出于北魏周齐隋。 北朝造像百千计,今多石刻留山陂。 刁遵高湛各铭碣,分明隋末欧褚师。 江左韩陵石颇少
吴山楼前多竹树,旧是诗人读书处。 瀛洲亭上看花来,偏我来时君又去。 君去正见江南春,韦杜东风不相遇。 记恋城南三宿住,两树藤花小琴坞
夜雪迷路晓勿驰,具茨不见歧中歧。 驿卒独捉老马骑,为我觅路行逶迤。 皓然大块白玉版,我以轮蹄雕琢之。 又忽匝地成巨纸,细行草稿来题诗。 题诗直到黄河岸,横阻浑流望洋叹。 河南河北白茫茫,一道金绳分两半
天际乌云含雨重,欲画此情笔谁弄。 楼前红日照山明,此景兼图更难共。 何期大理点苍山,石画天生出蛮洞。 黑云日影分五层,雨意相含补其空。 云中斜罅漏日脚,一片红光向山送。 奇景能传玉局书,幻诗早入君谟梦。 巧匠裁石妙使纵,若使横裁便无用。 蒙段何知蔡与苏,造物天然远相中。 嵩阳万里有古情,青眼相看是清供。 此诗此石谁后先,会向苍岩较唐宋
我昔年四十,曾和白傅诗。 白年六十六,有诗言其衰。 七十欠四岁,我亦如其时。 我昔知命年,目力先差池。 今复十馀载,晶镜屡改移。 发白虽少半,大半白其髭。 今年耳所听,亦觉收声迟。 我嫌人语低,聩聩将在兹。 白公于是岁,二齿落有辞。 我幸卅馀齿,全在无所隳。 居粤八九载,湿气注四肢。 诗云微且肿,脚气殊难医。 入滇气凉爽,左足去其疵。 右足尚有病,夏来加药治。 近亦可半愈,兼以息身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