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元
【注释】丙辰: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1756—1762)。琳琅声:指竹叶发出的声音。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的是竹子生长的情状,也暗喻了人的品格。诗的前两句写老竹与新竹,后两句写听竹。 开头两句,“老竹露花垂”,是说老的竹子在露水滋润下,竹节上挂着白色的小花。“垂”字用得十分传神,把老竹那种既苍劲又娇柔的形象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诗人抓住老竹的特点,着意描绘它的风姿。“新竹风梢乱”
注释: 修竹的影子随风摇曳,清雅的意趣常相互吸引。 秋风中行人来到园中,使翠绿的竹色更加鲜明。 赏析: 这首《海宁安澜园杂咏·其一》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形象生动,富有韵味。 “修竹影风沦”一句,描写了修竹的影子随风摇曳,显得格外清雅。这里的“修竹”,指的是高大挺拔的竹子,象征着高洁的品质。“影风沦”则形容影子随风摇曳,仿佛融入了风中,给人一种空灵、飘渺的感觉
【注释】岱云:泰山的云雾。一片白:形容云的颜色。雕玲珑:雕刻成精美玲珑剔透的艺术品。落地:落在地上。化为玉:变成玉石。朗朗:形容声音响亮清脆。对裴公:指裴旻,唐代著名剑客。他善于剑术,曾因表演“一剑劈空”而闻名于世。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和优美的艺术画面。首句“岱云一片白”,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泰山云雾缭绕的壮阔背景;“风雨雕玲珑”则描绘出风风雨雨中,山岳被雕琢得玲珑剔透的景象
诗句:丛桂抱幽亭,秋香聚圆谷。 译文:丛桂环绕着幽静的亭子,秋天的气息汇聚在圆形的山谷。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安澜园内的景象,其中“丛桂抱幽亭”形象地描绘了丛生的桂花围绕着幽静的亭子;“秋香聚圆谷”则表达了秋天的香气聚集在圆形的山谷中。 赏析:此诗以清丽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安澜园的美丽景色和宁静氛围。通过描写丛桂、幽亭、秋香、圆谷等元素,诗人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人文景观相融合
【注释】 ①甲寅:即康熙四十一年(1702)。 ②落落、泠泠:形容声音清高,如山涧的流水。 ③顾影:指自己对着镜子整理衣冠的动作。 ④怀孺子:怀念自己的孙子。这里指诗人怀念其孙。 【赏析】 此诗为咏桥之作。诗的前两句写桥上行人的仪态,后两句写桥下水声。整首诗意境清幽,音韵和谐。“落落”、“泠泠”二词,用得极为准确传神,把人与景融为一体。全诗构思别致,立意新颖,不落俗套,是咏物诗中的佳作
注释 1. 陂陀:指水边曲折的地形。 2. 留人:留住游人。 3. 寒碧:冷绿的水色。 4. 雨馀秋水深,又没一层石:下雨后秋天的水更深了,又淹没了一层石头。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诗,通过描绘湖边的地形和水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第一句“陂陀易留人,颇可钓寒碧”,描述了湖边的地形,陂陀指的是曲折的地形,容易让人留下印象。而寒碧则是指冷绿的水色,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注释】 窗前:指书房的窗户。十亩池:指书房前院中养有池塘,约十亩见方。 滉瀁:水波荡漾的样子。此指月光映照在池塘水面上,泛起层层波光。 金波:指月光映照下,池塘水面上反射出来的金色波光。入:指月光进入池塘,与水面上的月色相互交融、映衬。 清想:清澄的思绪。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海宁安澜园书房前院观赏月色时所作。诗人首先描绘了窗前十亩池中的景色,接着又写出了月出时池塘中的景色
【注释】海宁:今属浙江省。安澜园:宋庆历年间,范仲淹知杭州时所建,后为私家园林,名“百花洲”。此诗为范氏后人于丙辰年(1216)春所作。木末:树梢。千花:指百花。出花上:出自花朵之上。花底:花丛之中。 【赏析】此诗写百花盛开,满园春色,而诗人却置身其外,只能隔花赏花,不能入内欣赏。全诗以“花”为中心意象,将花与人之关系巧妙地融入其中。首句写百花盛开,诗人置身其中;次句写百花向小阁开放
注释: 海宁安澜园杂咏 其十 (丙辰) 瘦削的老头说青藤,青藤古老老头尚幼。 突然来到八十年,入秋更显坚瘦。 赏析: 首句“癯叟说青藤”,是说这位老人在谈论青藤时显得格外兴奋。他似乎对青藤有着深厚的感情,认为青藤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神奇存在。第二句“藤古叟尚幼”,则进一步描绘了青藤与老人之间的深厚关系。青藤虽然古老,但它依然生机勃勃,仿佛是那位老人年轻时的模样
海宁安澜园杂咏 其九 (丙辰)注释:海宁,即今天的浙江省嘉兴市。安澜,指安宁、平静的意思。杂咏,就是对一些事物进行吟咏和描述。其九,表示这是第九首诗。虚庭,意思是庭院空荡荡的。杂花树,是指院子里各种不同种类的花树。料此宜春宵,意思是认为这样的景色非常适合春天夜晚欣赏。笙歌,指的是乐器中的一种叫做笙的乐器演奏出的乐曲,也可以指宴会上的歌舞表演。初散后,意思是刚结束的时候。满地花影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