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了翁
注释: 怒雷:形容雷声很大。噀雨:指雨水从空中飞落下来。樛枝:弯曲的枝条。草树:草木、植物。纷笼加:纷纷被覆盖。可怜:可叹,值得怜悯。荷屋:荷叶上的屋,即荷花。风不定:风没有停止。白红三数花:只有几朵白色的和红色的莲花。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象的小诗。首二句写风雨交加的景象,用“怒雷”和“噀雨”来表现,生动地勾画出一幅狂风暴雨的画面。“樛枝草树纷笼加”,是说风雨过后
注释: 次韵李参政:这是一首应和李参政的作品。次韵,即诗的体裁,是诗人根据原诗的韵律、字数等要求,重新创作的诗歌。这里指的是作者根据李参政的作品创作了这首诗。 怒涛撞击吼笼铜,惊倒江边百岁翁。 怒涛:汹涌澎湃的波浪。 撞击:冲撞、冲击。 怒吼笼铜:用来形容海浪声如铜锣般响亮。 惊倒:使…震惊。 江边:指江河边上。 百岁翁:指年老的渔夫。 译文: 汹涌澎湃的波浪撞击着岸边,吓得年迈的渔夫也感到震惊
【注释】 书棚:书斋。 次韵李参政(李参政即李公度,曾任参知政事)。 秋风:秋天的风。 夜雨:夏秋之际雨水较多的夜晚。 多酿酒:指在酒中酿制一些药酒,用以治疗疾病。 天边:指天空的边缘,也指远方。 【赏析】 这首诗写于元丰四年(西元一〇七八年)作者任杭州通判期间,当时作者正与李公度同住书斋之中。诗人借秋风、夜雨和天边的船影,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书棚尚有送春诗”
止处流行息处生,春作夏长秋敷荣。 其间毫发皆帝力,民日用之无能名。 注释:止息之处便有水流流动,春夏季节生长茂盛,秋季万物丰收。 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皇帝的力量,百姓每天都在使用却无法命名
【题解】 题石兴宗:即陈岩头,为北宋著名诗人陈师道之字。宋绍兴五年(1135年)进士第。诗作于淳熙三年(1176年),时作者五十岁,在京城任太常博士。此诗是作者在赴京途中,经过陈岩头的家乡而写的。陈师道为人高洁耿介,不与俗同流合污,有“三少”之称,即少习举业、少受知遇、少为乡里称贤者,故人皆以“三少”目其名。 【注释】 黄:泛指黄色。橘树:柑橘树。 元祐:宋哲宗名赵煦,其母向氏,姓向,封嘉懿皇后
【注释】: 次韵李彭州:即应和李彭州的诗作。 北山文:指《北山移文》一文,是陶渊明辞官归隐时的名作。 归去关:指回归家乡。 开关:开启关闭的意思。 扫白云:形容心境清静、超脱世俗。 重访:再次来访。 辟世:脱离尘世,远离官场。 同群:同流合污。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辞去官职,准备归隐的时候写给朋友的一首赠别诗。 首句“不须更草北山文。”表明自己不需要再写《北山移文》,因为此时他已经决定归隐了。
注释:在京城洛阳,战火纷飞,硝烟滚滚,我如同被围困的鸟儿一样。京洛之地,尘土飞扬,犹如黑色的墨汁洒落在我的衣襟上。我输给了他,那个在东园南阁的老者,水花阑槛中落日余晖稀稀拉拉。 赏析:此诗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在京城与友人相别时,作此诗赠别,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不舍和留恋之情。首句“稚金老火战重围”以拟人手法描绘了战火的激烈,暗示了友人可能遭遇的危险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月华如水恰中庭,乌鹊枝头栖复惊”:皎洁的月光像清亮的水一样洒满了院子,乌鹊在树枝上栖息着,又突然飞起来。“晚暑三亭随雨过,秋声一半在虫鸣”:夜幕降临,庭院中的三座楼阁随着细雨飘过;而秋风的响声,一半是虫鸣所奏。 【答案】 ①月光照映庭院(或:月亮当空照)。②乌鹊停歇在树梢,忽然又飞走(或:树上的乌鸦,一时又栖,一时又飞)。③傍晚时分,庭院内亭台楼阁被细雨笼罩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思想主旨,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手法及效果等。本题要求对这首诗进行赏析。首先读懂原诗的内容和情感,然后结合注释作答。 首句“次韵史少庄竹醉日移竹”,交代了写作此诗的缘由:诗人在与友人史少庄饮酒作乐时,见窗外竹子摇曳生姿,不禁兴起,即兴吟成此诗。次韵即用原诗韵脚而作。竹醉日移竹,是说竹子随着太阳移动
注释: 只嫌湫隘近城居,无着名山万卷书。 不道八荒皆我宇,独于此处认吾庐。 译文: 只嫌湫隘(狭窄、狭隘)近城居,没有藏书万卷的名山大宅。 不道八荒(四面八方)皆我宇,独于此处认吾庐(我的小窝)。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被贬谪到成都后,对所住之地的感慨之作。首句“只嫌湫隘近城居”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环境的不满,认为生活空间狭小,无法满足他的生活需要。第二句“无着名山万卷书”则是说由于环境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