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注释】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三十六: 我有一言,彻根彻源。 举之不全,听之不圆。 拟问如何,苍天苍天。 【赏析】 《偈颂一百五十首》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之一。这是该诗的第三十六首。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我有一言”,这里的“言”可以理解为“话”,表示作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彻根彻源”,“彻”有“完全、彻底”的意思,“根”可以引申为“根本、根源”
瓯峰布铁连阵,我曾长袖拂开。 瓯(ōu)峰:山名,在今浙江温州。 布:布置,这里指放置铁链。 铁连阵:指用铁链布置的防御工事。 我曾:我曾在。 长袖:长袖子,形容衣袖长,可以拂开铁链。 此句释义:我曾在山上布置铁链来阻挡敌人,那时我的衣袖很长,可以轻易地将它们拂开。 瓯峰掷金刚圈,我曾铁鞭击碎。 掷:投、扔。 金刚圈:一种圆形的护身法器,相传是佛祖释迦牟尼用来保护弟子的。 此句释义
【注释】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三十七:我有一语,通今贯古。 全主全宾,全规全矩。 直下承当,未敢相许。 译文: 我有一句话,贯通古今。 完全主宰,完全宾从,完全规则,完全规矩。 直接下来承接,不敢轻易承诺。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表达作者对于某种观点或看法的坚定立场和自信。他认为自己的观点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能够涵盖过去和未来,并且他在对待问题时非常认真、严谨,不会轻易地做出承诺或承诺
【注释】 1. 古人底:古时的圣人。 2. 今人底:当代的人。 3. 道著道不著:即“有道无道”。 4. 一场没巴鼻:即“没有着落”。 5. 象王回旋:比喻佛理的灵活多变。 6. 师子游戏:比喻佛法的深奥玄妙。 7. 洎合扶不起:意为即使勉强扶持也站不起来,指佛法无法被理解。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一首偈颂,通过对古时和今时圣人、佛法的比喻,表达了对佛法无法被理解的观点。 首句“古人底
【注释】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三十三 以大圆觉,为我伽蓝。 过去诸佛的罪过不严重,应该给予宽恕;现在菩萨的道理没有错,不要断然断绝。 未来学人,咄,切忌草里辊。 【赏析】这是一首劝人修行的偈颂,诗中说:“以大圆觉”指以佛法觉悟。“过去诸佛”是说过去的那些佛,他们的罪过不严重,应该给予宽恕。这里的“罪”、“曲”、“理”都是动词。 “见在菩萨”是说现在的菩萨,他们的道理没有错,应该予以肯定
注释: 偈颂一百五十首 其三十四 去年七月十五,去去留之不住。 今年七月十五,住住推之不去。 去也师子翻身,住也象王回顾。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诗。诗人以佛家语“去”与“留”来表达人生的起落,以佛家语“去”来形容人生的离去,以“留”来形容人生的停留。诗人以“师子”、“象王”来比喻人生的不同阶段,以“翻身”和“回顾”来表达人生的转折。这首诗寓意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
至人无己,言犹在耳。万法作本根,天地相终始。一占帝与九龄梦,三听山呼万岁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达到高深境界的人物,他超脱世俗,言语仍在耳边回响。他以万物为根本,天地相互依存。他曾经占卜帝王和名臣的梦境,也聆听过山间欢呼万岁的声音。 诗中“万法作本根,天地相终始”两句,强调宇宙间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这种观念体现了佛教中的因果律和缘起论,即一切事物都是由无数因缘条件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这首诗的格式要求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下面是这首诗的内容: 九年面壁,有理难伸。 三日耳聋,无辞可措。 堪悲堪笑,自昔自今。 尽道以心传心,一向将错就错。 年代深远,疑案难稽。 既然呷汁罪同,合与一状领过。 注释: 1. 九年面壁:指修行九年后,面对墙壁打坐,象征着静心修炼的过程。 2. 有理难伸:意味着虽然心中有理,但往往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或证明。 3. 三日耳聋
这首诗是佛教中的偈颂,通常用于诵读或默念时作为背景音乐。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六阴剥,一阳复。 2. 寒谷交肩,春容可掬。 3. 少室山高难措足,断弦须是鸾胶续。 注解与赏析: - “六阴剥”,一阳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是描述宇宙万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一种哲学思想。阴代表黑暗、静止、消极等,而阳则代表光明、运动、积极等。此句可能指的是某种从暗转明的过程
注释: 六月时节在火旁边坐着,有眼睛却看不到,有耳朵却听不到。 铁蛇钻不进,铁牛冲不破。 赏析: 这首诗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首句“六月火边坐”,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在炎炎烈日下坚守岗位的场景。这里的“火边”既指太阳,也暗喻炎热的环境。 次句“有眼无耳”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专注和坚定,他虽然看到了周围的一切,但却选择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