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心月
诗句: 字则不识,宗说俱通。 译文: 他虽然对文字一窍不通,但对禅宗的教义却领悟颇深。 注释: ①“字”指文字、经文②“宗”指宗派、教派③“说”指说法、教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对文字毫无所知,但对禅宗教理有深刻理解的人物,通过这种对比,诗人突出了禅宗教义的独特性和深邃性。同时,也反映了禅宗对于文字与教理关系的独到见解,即禅宗并不强调文字的重要性,而是更注重内心的体验和感悟
丰干寒拾赞其七 对面抚掌,两镜相照。 双涧与五峰,冷地齐失笑。 唤作普贤还料掉。 注释: 面对对方,双手抚摸着手掌,相互对望,像是一面镜子一样。 双涧与五峰,冷地齐失笑。 形容景色的寒冷,让人忍不住发笑。 唤作普贤还料掉。 将这种景色比作是普贤菩萨在看着这一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通过诗人的视角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 第一句“对面抚掌,两镜相照”
【注释】 “诸缘”:指一切世间万物,这里特指佛家所说的色受想行识。 “息时”:指一切都消失、消亡之时。 “伎俩”:机巧,心机。 “了了常知”:了然于心,通达事理。 “莫被胡僧谩著你”:不要被那些胡僧所欺骗、迷惑。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在一切事物都消失的时候,人们应该通明事理,明白世间的一切都是空幻的,不应被迷惑。 诗中“伎俩尽矣”表明事物的本来面目已显露无遗,无需再用任何手段去追求
【译文】 无言的说理之中,广布信心。 洞悉明了,不是去来今世。 风因疾病而转更深了。 【注释】 六代祖师赞:这是对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六祖大师传》中六祖惠能的赞颂。六祖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的第六个弟子,惠能(638—713)俗姓卢氏,唐代僧人。他于676年在韶州曹溪宝林寺剃度为僧,后受五祖真谛的衣钵,成为禅宗第六代祖师。此诗即为六祖惠能的赞诗。 其三:指《六祖大师传》中的第三篇赞词。 无言说中
【注释】 竺乾:即竺道生。正眼:佛教语,指佛家清净无垢的法眼。震旦心宗:即东晋时期著名僧人竺道生所传的“心宗”。 一点水墨:禅宗六祖惠能说:“我有一物,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两处成龙:意谓禅宗的顿悟和渐修。 匝地:遍满地面,形容声势浩大。 赏析: 这首诗是赞颂我国禅宗六代祖师慧能的。诗中以水墨点染,描绘出一幅禅宗祖师形象,并赞扬了禅宗祖师的功绩。 前两句赞美慧能是佛法的正宗继承人
丰干寒拾赞其四 双涧底,五峰前。 块石上,磨松烟。 多无一两字,少有三百篇,明明此意落谁边。 注释:这是一首描写景色的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风光画面。首联“双涧底,五峰前”写出了诗人所处的地理位置,即在双涧和五峰之间的一块石头上欣赏着周围的美景。颈联“多无一两字,少有三百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意思是说大自然的美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只能通过观察来感受
注释:我手里拿着卷轴,右手指向卷轴。 展示而不遮盖自己,有几个人能理解这种意思。 回头望向台山笼罩着寒翠。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一位隐士的赞美之词。首句写其左手执卷,右手指示,形象描绘出他的高洁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第二句揭示其展示自己的志向,不为世俗所束缚,不被名利所诱惑;第三句点明其高洁的志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内情所困。尾联写回首望台山的景色,暗喻隐者志在千里
【注释】: 1. 达磨:佛教禅宗的六祖,姓马,名波罗。 2. 面壁而坐:形容修行人刻苦修行。 3. 成行货:指货物堆积成山。 4. 立雪求之,还同蹉过:意思是说,有人想见达磨一面,却要等到大雪纷飞,自己冒着寒冷,去到达磨那里。 5. 弥天大:形容罪犯的罪行极为严重。 【译文】: 达磨面壁而坐,像货物堆成山一样。有人想见达磨一面,冒着大雪来到他那里,结果只是白白走了一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赞美观音菩萨的诗歌,通过对观音菩萨的描绘,表达了对观音菩萨的敬仰之情。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释义和赏析: 1. 轮数珠,泛莲舟。 译文:手捻佛珠,泛舟莲花。 注释:这里描述了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手持佛珠,象征着慈悲和智慧,泛舟莲花则是象征她的法身如莲花般纯洁无瑕。 2. 觉天云静,性海风休。 译文:觉察到天空云彩安静,本性如同大海一般平和。 注释:这里描绘了观音菩萨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丰干寒拾赞其五 微风吹,岩松鸣。 听愈好,吟愈清。 浑崙一句子,文彩甚分明,笔下如何写得成。 注释: 微风:微风轻轻吹过。 岩松:山中的松树。 鸣:发出声音。 愈好:越觉得美妙。 吟诗:吟诵诗歌的声音。 浑崙:这里是指诗人自己。子:这里是指诗句。 文彩:文章的华彩。 如何:怎样。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中景色,微风轻拂,山中松树发出悦耳的声响。听到这美妙的声音,诗人吟诵诗歌的声音也越发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