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昱
岁暮不归衣满尘,梅花正尔欺得人。 注释:在岁末的时候,我因为不能回家而衣裳布满了尘埃,梅花却正好在这个时候盛开,仿佛要欺骗世人一样。 欲凭诗句索花笑,开瓮恰有罗浮春。 注释:我想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但是当打开酒瓮时却发现里面装的是罗浮的春酒
中秋月下,诗意与哲理 在元代诗人李昱的笔下,“八月十五是中秋,月色娟娟似水流。” 这句话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勾勒出中秋之夜的宁静与深远。月色如流水般温柔地洗涤着人间,将一切尘嚣洗净,留下纯粹的美好与思念。诗人以“似水流”形容月光之柔美,如同自然界的水,细腻而持久,让人不禁联想到古人仰望星空,对天地间和谐之美的赞叹。 “却忆湖州船子唱,几人欢乐几人愁。” 这句诗让我想起了那些古老传说中的故事
紫翠萦纡千万重,描绘了画中层层叠叠的青山翠谷,给人一种深远而宁静的感觉。僧归日午始闻钟,反映了僧人归来后在正午时分才开始听见寺庙里传来的钟声,增添了一丝静谧的氛围。若非越上云门寺,暗示了如果不是去越州云门寺,则一定是庐山五老峰的奇景。 紫翠萦纡千万重,僧归日午始闻钟。若非越上云门寺,定是庐山五老峰。 “紫翠萦纡千万重”形象地描述了画中层层叠叠、连绵不绝的山峦,色彩斑斓,层次分明
日铸坠壁岭 两岭相望四十里,十五年前曾此游。 野花依旧自春色,行路几人成白头。 译文: 两座山峰相望,相隔大约四十里,正是十五年前我曾经游玩的地方。虽然岁月流转,但那野花依然保持着春天的生机,然而走过这条路的游人,有几人还能像当年那样年轻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日铸岭的景色和变化,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首先,诗中的“两岭相望四十里”形象地展现了日铸岭的雄伟与壮观
注释: 越州(今浙江绍兴)的百姓在灯节之夜,他们的白骨如银一般,在日落之后江东地区战尘起, 独有这城在三五夜里,依然风光似太平民。 赏析: 这首诗通过写灯节之夜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首句“浙西骸骨白如银”,以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浙江一带百姓的悲惨景象。第二句“日莫江东起战尘”,则点明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然而,尽管战火纷飞,但诗人却看到了这个城市的独特之处,那就是“独有此城三五夜
【解析】 题友人听雨诗卷青草池边梦未成,紫荆花下兴还清。 一家兄弟如联璧,爱听西窗夜雨声。 注释: ①“青草池边”二句是说在青草池塘的旁边,自己的梦想还没有实现。“紫荆花下”三句是说在紫荆树下,自己的兴致仍然很高。②“一家”二句,意谓兄弟之间情如连璧,十分相好。③“爱听”二句,意谓爱听西窗下的雨声。赏析: 这首诗是写给朋友的,表达的是诗人对朋友的喜爱之情。首句写梦未成,次句写兴致高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作答时,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枕上春寒酒未醒,小舟还此泊芦汀。”的意思是:春夜的寒气使人难以入睡,我喝了一杯酒后才醒来。我乘着小船停泊在芦苇丛生的河滩。“雨声欲趁夜船到,一夜东风吹塔铃。”“欲趁”是说雨声似乎有意要趁着夜晚小船到来之时,“塔铃”指寺庙中用来报时的风铃,这里代指报时之钟。 【答案】 译文:春夜的寒气使人难以入睡
【解析】 此诗作于诗人50岁时,当时诗人已隐居多年。这首诗是作者对自己诗歌创作的总结。 第一句“西马塍西智上人”,写自己与智上人在西马塍的交往。智上人是一位有才情而未仕宦的僧人,他的诗风高洁、清新,对李白的诗歌多有激赏。“西马塍”当指智上人居住的地方在马塍。智上人曾以《咏白杨树》一诗赠给诗人,并称赞诗人诗中有画、诗中有禅、诗中有史。 第二句“平生老句不无神”,意思是说自己一生所做之诗
京城寄题陈世恭卧云图 赏析李昱诗歌韵味与意境 1. 诗句原文 好山多处翠成群,中有幽人卧白云。 只隔红尘一千里,几回清夜独思君。 2. 注释与译文 - 好山多处翠成群:在众多好山中,翠绿色的植被聚集成片,宛如一群。 - 中有幽人卧白云: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有位隐士悠然自得地卧于云端之上。 - 只隔红尘一千里:他们之间的距离仅隔了一片繁华的尘世,似乎被遥远的距离阻隔。 - 几回清夜独思君
题画二绝句 【注释】 老翁:指隐逸的老者。居处:住宅。不胜幽:幽雅,不显露。无数青山:形容群山环绕,景色优美。在屋头:在屋前。分云半席:指客人到后,便与主人一起观赏天空的云彩,仿佛坐于云间半席。落日大江流:落日映照在江面上,江水奔流不息。 【译文】 隐士居处环境幽雅,四周环绕着无数的青山。 有客光临便和主人一起观赏天际的流云,坐看夕阳照耀着奔涌的大江。 【赏析】 此为隐居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