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枟
【译文】 五月十五日的东风起时,我站在海边观看海水。边民为我诉说他们的困境,我为他们感到忧虑。 茅屋篱笆近在咫尺,却显得苍茫无边无际。潮涨潮落往来其间,太阳和月光都在不断侵蚀。 谁说沧海变成了桑田,只见桑田沉入海底。回忆起熙朝十九年,豁除田地有千万顷。 如今已经坍塌了二十多年,房屋都成了废墟哪里还有可记的事情。按照户籍施放弓箭不容易找到,田地形状和山势难以相比。 其中难道没有半亩田地
【注释】 海坍谣:指吴淞江口的一段堤堰在潮水冲刷下,逐渐崩塌。此间一碑近百年,昔日离海三十里。于今试看几何程,可知坍势从何底。 君不见吴淞城外旧城斜,半在泥中半在沙。此是东南一故垒,昔年烟火尽芦花。 【赏析】 《海坍谣》,作者不详。诗写吴淞江口一带堤堰被冲毁的情况。 首句“此间一碑近百年”,点出地点和历史。据记载,吴淞江口的堤堰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到南宋时才修起一道长约三里、高约六丈的大堤
五月十五东风起,我向海边看海水。边民为我诉颠连,我为边民嗟干止。 茅篱咫尺是苍茫,朝宗万派雄如驶。一潮一汐往来间,日侵月削诚无已。 谁云沧海复桑田,但见桑田沈海底。忆自熙朝十九年,豁赋除田千万矣。 只今坍有廿余年,庐舍丘墟安可纪。按籍施弓不易求,田形丘势难比拟。 就中岂无半亩禾,勤农拌此供波靡。一闻履亩勘真荒,须臾无计图迁徒。 沿海残区欲揠苗,刈此木棉成荒鄙。冀得豁除尺寸区,以为风涛之一抵。
王枟是清代的诗人。王枟(1651—1726)生于宝坻青口庄,是一位具有重要文学价值的清代诗人。以下是关于他的具体介绍: 1. 个人背景 - 生平:王枟于1651年出生在宝坻青口庄,卒于1726年。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创作生涯却异常丰富。他曾在惠州知府、浙江温处副使等职位上任职。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体验,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从而激发了他深入思考和创作的灵感。 2.